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乐享生活  正文

良渚N个第一次,都在故宫的这个展览里
2019-07-17 09:40:35 来源: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 记者:马黎 通讯员:郭楠 摄影:敖彬伟、朱杰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各种庆祝活动无缝衔接,而最大的官宣,则从故宫博物院传来。

  7月16日-10月20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正式开展。

  这是作为世界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以全新的身份,第一时间、第一次公众亮相,也是史上最大规模的良渚玉器特展。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展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协办,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展期3个月。

  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是实锤。如何让普通人感受这一实锤?

  一个以玉器为主的良渚文化集大成展,要通过260件(套)文物,向每一个华夏儿女细细摊开有力物证:良渚玉器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价值要素,与良渚古城一起代表了中国在五千多年前伟大稻作文明的成就,并向世人展示,目前中华大地上第一个能够被确证进入国家的文明,究竟是怎样一种文明。

  探营故宫武英殿,专访了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

  每天故宫的人流量巨大,且来自五湖四海,观众来这里,要看什么?

  一个小时逛下来,可以说,这个展览,全程无尿点,隐藏了十大亮点,相当于给你一次关于良渚的十全大补。一次性看完,你应该可以成为良渚“十级学者”了。

  高蒙河

  (一)降温10度的蓝

  北京这几天最高温度飙到了36℃,比杭州要热很多,从午门走到武英殿只要5分钟,但一路晒,还是一头汗。

  但一走进武英殿正殿,抬头撞见主题墙上一片月白蓝,自动降温10度——

  为了迎接5000年前的良渚玉器,武英殿的整个院落,包括正殿、东西两个偏殿,以及耳房全部上阵。

  而最终选在武英殿展出,也经过了一番考量。

  武英殿目前是故宫书画馆所在地,专门展出众多故宫馆藏国宝级书画展品,当年《清明上河图》引发的“故宫跑”就在这里。南方玉器进入北方,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武英殿对于书画的精心呵护,同样可以为良渚玉器保驾护航。

  故宫目前的临展厅里,除了午门展厅,也叫中国第一展厅(比如春节推出的过大年展)以外,武英殿是第二大的展厅。高蒙河说,武英殿展厅今后将改为陶瓷馆,“为了等我们这个展览,(改建为陶瓷馆)始终在延后,”所以,这也是武英殿作为临展厅的最后一展,而这个展览,一展就是五千年。

  整个展览的主题色,是蓝色,比tiffany蓝深一点,带着一点点灰调。

  对照了一下乾隆色谱,发现可以和色谱上的月白蓝对应,比石青色淡一点,是故宫蓝的一种,大气,稳重,安静,和良渚玉器的美,妥妥合拍。

  不过,如果你去过良渚博物院的展厅,会觉得这里的光线要相对幽暗一些。

  一般展览要用一些洗墙灯,均匀、柔和。但故宫特殊展柜的需要,不能增加灯,目前依然维持武英殿书画馆的亮度,暗暗的,只个别增加了一些射灯,体现玉器的美。

  高蒙河说,展览既要有故宫风格,又要体现良渚作为王国的气象。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经提过一个基调:雍容华贵,高雅亲和。如今的面貌,恰恰吻合,也是对这位长期为良渚考古和申遗奔波的学者的致敬。

  (二)看中国最早的文明

  一踏进武英殿的朱红门槛,一张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时间坐标,展现在眼前。

  那一头,是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这一头,连着5000年后的当代中国,延绵五千年不断。

  这里原本是放展览小折页的地方,现在打通,观众还没看展,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时空概念,知道良渚在哪儿,它和我们现在生活有什么关系,因为良渚对很多观众来说,尤其是北方观众,还是比较陌生。

  高蒙河说,本次展览,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在故宫举办,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传播良渚遗址的遗产价值、追溯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构筑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三)看中国最早的礼制

  进门之后,你就进入了良渚王国。

  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王国?

  “神王之国”,最近良渚频繁刷屏的另一个代名词,成了展览的开场白,也是展览重点要讲的事。

  “这个时期的国家,通过掌握了神权、王权、军权一体的国王来统治,我们可以说,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被称为‘神王之国’。”高蒙河说。

  通过什么来展示?

  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礼制。这也是第三大看点:看中国最早的礼制。

  透雕玉璜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制,是中国古代建立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规范行为方式的传统文化之一。而玉器,就是良渚文明礼制最典型的物质载体。

  良渚社会啊,真的非常现实——人以群分。你的等级、尊卑、贵贱、身份,全部都以玉器——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来充分区别。考古专家挖到后来,几乎可以“闭着眼睛”发掘了,只要看看出了什么玉器,就知道你是贵族还是平民。良渚人创造的独特的玉礼制,为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次进宫,良渚人一口气带来了全套玉礼器,做了一个集中展示,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解读良渚的方式。

  全套,除了我们熟悉的良渚“三大件”:琮、璧、钺,还有大量的玉头饰、玉佩饰、穿缀饰品,叮呤咣啷,整套“佩奇”,真的非常重。

  比如玉头饰,需要通过梳、簪等方式插在良渚人的头上。

  觉得最好看的,应该是玉冠状器,相当于梳子的柄,下侧安装梳齿,往往只在高等级墓葬里看到,有且只有一件,男女都要用。

  而男人身份高不高,就看你有没有三叉形器和成组锥形器咯。

  三叉形器要与玉管配合使用,插在头部——

  成组锥形器通常以9、7、5、3为一组,数量越多,等级越高。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通常只见于男性高等级墓葬,是显示男性权贵身份地位的特殊玉器。

  有一点请注意,不管什么造型的玉器,这些佩饰都有神人兽面像的影子,一把梳子也不放过。佩戴者认为,自己就是神的扮演者,拥有神的授意。

  而一套玉佩饰,花头精更透,相当于良渚人的项链、胸针等等,比如玉鸟、玉蝉、玉龟等动物造型,缝在衣服上,作为胸针。

  良渚早期还有一种龙首纹玉器,成串的龙首纹圆牌饰也仅为女性贵族所有。

  (四)良渚国王和王后首次展出整套玉器

  当然,能享有整套配齐的,只有良渚王和良渚王后。

  这也是本次展览的头号看点,在申遗成功后第二天已经剧透过一丢丢——反山12号墓,也就是良渚王的墓葬,以及瑶山11号墓,良渚王后的墓葬,将整墓展出,总共调动了119件玉器。

  过去浙博、良博院,只单独展出过琮王、钺王,从来没有整个墓葬里的文物成组展出过,这是第一次。

  “M12整组墓的随葬玉器,从来没有整墓出过库房,甚至出过省,这次做了第一个尝试,全部摆在一起展出。我们不敢说会不会后无来者,但前无古人,是肯定的。”高蒙河说。

  成组展示什么效果?一进展厅,还是被镇住了。

  从前殿走到底,来到最宽敞的后殿,全部被这对CP包场,左边是王后的用玉,右边则是王的用玉。

  国王用玉级别最高,一个人拥有“琮王”和“钺王”,表明良渚社会实现了神权、王权集于一人的统治形态,他是最高统治者。国王还要戴各种组合的玉头饰,比如成组锥形器、三叉形器、环镯、管珠,执大玉钺和权杖。1986年,当考古学家陆续揭开大墓,墓主人身上通体铺满玉器,有序堆积出了一座“珠光宝气”的地下世界。

  1986年,反山M12南部出土器物俯视

  不过,相对赫赫有名上过《国家宝藏》的良渚王,我们对王的女人要陌生一点。

  瑶山除了祭坛功能,也埋葬贵族墓葬,是古城里除了反山之外,第二大王族、贵族墓地,而且,它的营建时间比反山墓地、良渚古城都要早一些。

  墓地一共两排墓葬,北边是女人,南边是男人。其中,北排11号墓,刚好位于C位,随葬玉器无论数量、种类,还是品质,是良渚文化女性墓之最,还超过了多数男性贵族墓。

  1987年,瑶山11号墓玉器出土现场

  良渚王后头戴玉饰,挂着由璜、成组圆牌等串成的玉器组佩,手戴玉镯,连象征女性身份的织具都是玉做的。

  王后身上最贵重的一件玉器,就是璜加成组圆牌的组佩,这是显贵女性专有的,普通女孩子没的戴。而且,王后拥有的成组圆牌数量最多,有12件。你看这套项链,组件多,穿缀很有设计感,也很复杂,两列圆牌系上大璜,再串一列圆牌,很像周代的组佩——这可不是考古学家自己搭配的,当时出土时,便是原创设计。今天很多走民族风的文艺女青年,也喜欢这种复古范儿的。

  这次展览集中展示王后拥有的这些玉器“大礼包”,除了头饰、佩饰,还有各种复杂的玉礼器具,比如玉织具、玉端饰、玉手柄……还第一次看到了一排像子弹一样的玉弹形饰,尖头部位磨得那么整齐光亮,到底是用来干嘛的,现在考古学家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呢,你可以猜猜看。

  再特别说说一只绞丝纹玉镯子,这种纹样,即便今天看来,也极具现代感,如此“绞丝”,在良渚只此一件,为王后所独有。

  (五)琮王和钺王首次故宫同框

  此次琮王和钺王首次在故宫同框,也是260件(套)展品中最最重磅的两件重器,也是第五个看点。

  知识点复习一下:琮王重13斤,是迄今雕琢最精美、体量最大的玉琮。

  王手里拿的大玉钺,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徽和鸟纹的玉钺,纹饰精美、品质最佳,堪称“钺王”。

  而反山一共出土过6件玉琮(加上琮王)——这个男人一个人拥有6件象征神权的玉琮啊,这次也全部展出,让你深度体会一下王的气场。

  玉权杖 瑁 浙江余杭反山墓地第12号墓

  (六)看良渚最新考古成果第一时间展示

  这是良渚考古83年里最新的考古成果,在良博院也看不到哦。

  这就是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

  2019年3月29日,“浙江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它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遗址群;出土了大量制玉相关遗存资料,是目前出土玉料、玉器半成品最多的良渚文化遗址。

  考古队员陆续发现和确认了木鱼桥、田板埭、保安桥、小桥头、王家里等多处遗址点,目前已有8处,这些遗址点均有玉料出土,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一个良渚人的大型制玉“园区”,正缓缓揭开面纱。

  如今,考古还在继续,但我们已经能够抢先看到“还带着温度的考古成果了。”高蒙河说。

  比如,良渚人是怎么制玉的?这些带着线切割、片切割痕迹的玉料,就是一次展示,还有各种燧石——这是良渚人琢玉的必备工具,是真正的“他山之石”。

  (七)看中国最早的都城

  除了看玉器,我们还可以看中国最早的都城。

  “良渚古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都城,故宫是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都城,两者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这次能够牵手,寓意非凡。”良渚博物院院长周黎明说。

  良渚的高等级玉器基本发现在良渚古城内,如果只展出玉器,不展现古城,是不完整的,更何况,这是距今5000年之际中国最大的都城,也是最早的都城,面积约6.3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故宫,这座都城是良渚的权力与信仰的中心。

  所以,这次展览专门在武英殿的“工”字形展厅廊道,做了“国之都城”部分,这也是良博院的“基本款”展览中所没有体现的。

  此时,良博院的黑科技再度登场。

  在展厅里,我们看到一个大大的中心沙盘,展现良渚古城的结构,最炫酷的,还是沙盘后的超级大屏幕,用卡通的方式,展现整个良渚古城的营建过程,良渚人怎么造水坝、堆城墙,做手工艺活,全过程展现,有趣,可看性强。

  高蒙河说,原来这块区域是一个文人风格的展亭,这次为了全面的呈现,做了新应用,“在不干扰、不影响故宫大殿的前提条件下,把创新都用了上去,在故宫展陈上是一次突破。”

  为了让大家充分了解古城的营建,沙盘上打出了四句话——

  山环水抱,以山为郭。

  夹河筑城,土石堆砌。

  三重格局,以中为尊。

  高台建筑,水路沟通。

  这是专家团队最新提炼出来的四句话,用以概括这个中国最早都城的特征,在展览中首次公布。

  (七)一次性看完全国的良渚玉器

  一个好展览,不止展现过去,也要展现过去和当下的关系。

  之所以说,良渚实证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因为五千年来,文明传承至今,从未间断。良渚文明中的都城规划建设,以及玉礼器系统体现出来的礼制观念,都被后世吸收、借鉴,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源头。

  这次展览,不光展现良渚遗址核心区里的玉器代言人,还展现了良渚玉器是如何传承的,并分成了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在同一时代,良渚玉的影响到底有多远?

  良渚申遗成功刷屏时,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江浙沪包邮区,四川等地的良渚小伙伴,都在第一时间纷纷发来“贺电”,比如前几天金沙遗址博物馆官微推了一个头条: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同宗同源“的十节玉琮从金沙发来贺电。

  来自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的12节玉琮

  很多人对良渚人有个误解,以为他们的家,就住在杭州余杭区,上海、江苏、四川,甚至广州等地,怎么那么远也会有良渚玉器呢?

  借这个展览,替良渚王来发一个言,良渚王比你想象的更加野心勃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浙沪包邮区的考古专家就已经发现,太湖流域一些存在较大的良渚文化聚落,比如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等遗址。虽然发现了高等级墓葬和玉器,但这些地方无论从规模还是规格上,远远不及“中心”良渚古城,至今也没有在这些中心聚落发现城垣建筑。

  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的首领当做诸侯,良渚王控制了政权中枢系统,直接控制高档奢侈品玉器的生产和使用,他想把资源赐给谁,就赐给了权力。

  王把玉器分别赏赐给上海、江苏的“诸侯”,命令他们统治一方,管好当地这个区域中心。这也意味着,他用同样的信仰——玉器上的神像,统一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八方传递,进而统一了全民的精神世界。

  可见,良渚社会存在一个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中央”联系各“地方”中心的网络结构,所谓神王之国,名副其实。

  从1936年至今,考古学家已经在全国各地发现良渚文化遗址1000多处。

  如今,申遗成功,再加上要进宫,良渚王大手一挥,万邦朝贺。

  展览动用了全国的良渚玉器或是受良渚文化影响的玉器,17家单位,横跨9个省市,从浙江省外借展了21件文物。

  “过去从来没有过,全国各地的玉器坐在一个板凳上做展览。”高蒙河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以前,我们只在良渚博物院里看到很多玉器,但只是一部分,浙博也只展一部分,这次,集全国各地考古出土的玉器,做了一个大集合。这是第一次,以后恐怕也不会再有这么难得的机会了。”

  比如,良渚玉琮的传播影响范围可达半个中国,北到河北、西至甘陕、南达广东,展示了五千年前中国早期文明的辉煌图景。

  于是乎,除了天下第一琮——反山M12玉琮王,天下第二琮也来了,它就是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的良渚玉琮,由常州博物院藏,在尺寸上仅次于琮王。

  另外,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的镯式玉琮——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玉琮,还有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神人兽面纹玉琮都来了。

  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玉琮,来自江苏

  神人兽面纹玉琮 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

  玉的传承,还有第二条线索——后世,它的传播有多长?

  良渚文化的琮、璧、璜成为周汉“六器”玉礼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玉礼制度而言,良渚文化是中国玉器文明的一大源头,是中国数千年“礼制”的主要源头。

  所以这次展览,除了把全国的良渚玉器全部放在一起,还把良渚时代以后,受良渚玉器影响的后代玉器也找出来放在一起。

  我们还是拿玉琮做例子,从良渚,一直延绵到商代、两周、宋代、清代,纵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谁叫琮首创于良渚文化呢!

  你能在展厅看到很壮观的一幕,玉琮哗啦啦一字排开,上海、江苏、广东、甘肃……高高低低,各有所长,你有一节,我有十节,他居然有十二节……

  当然,这没什么特别好骄傲的,因为越到后代,琮长得越高,但是刻纹也越粗糙,越来越不精细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在商代的玉琮上,鸟和动物纹样仍有发现,但是良渚人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神人兽面纹,良渚文明的精髓,被全部抹去,随着良渚文化一起彻底消失了。

  “我们这次特别强调,良渚玉器对后世的影响,这在良博院的展览中还没有放大,这次完全放大了。”高蒙河说。

  (八)看乾隆的良渚玉琮“文创”

  说到良渚玉器对清代的影响,这次又在故宫办展,所以最后一趴,必须得请来一位能镇得住楼的主子。

  乾隆出场了。

  此次为了迎接良渚王进宫,故宫一共拿出了34件精品文物,其中大部分为乾隆这位玉痴收藏的良渚玉器,有玉璧、玉琮、玉璜等等。

  乾隆皇帝对玉琮是真爱,九节、十节玉琮,全部值得拥有。

  但是,看看四爷的收藏,总觉得玉琮哪里有点不对?

  啊,玉琮怎么放反了,变成了上小下大——要知道,良渚人的玉琮一出生就是上大下小的造型,体现了他们的宇宙观呐。

  这只玉琮,为什么下面加了一个紫檀木,变成了插花器?

  那一只玉琮,里面还贴心地加了一只珐琅铜质内胆,用来当笔筒。

  这还不够,乾隆还在琮内题了一首御制诗《咏汉玉辋头》——四爷把玉琮当做抬轿子的玉辋头了。

  几乎每一件良渚玉器上,都有乾隆的御制诗,而且,玉器的颜色也做了加工,通体染成了褐色,器物外缘还做了改雕。总之,乾隆为良渚玉器做了各种花式改造。

  这不能怪四爷。

  “中国的良渚玉,基本上到了唐宋时,大家都不记得了,功能也不清楚,更不认识它的图像和纹样,但从造型来看,都觉得好看,于是,有人开始仿制,比如宋人、清人做成了青釉琮式瓶,有的还用铜器做成玉琮,作为文人用品,这也说明玉器发展到后世,越来越世俗化,生活化,可以成为日常用品了。”高蒙河说。

  因为不认识玉琮,乾隆把良渚玉琮的年代错定为汉代。因为不知道它的功能,皇帝和工匠做了很多大开脑洞又匪夷所思的“文创”。

  “但是,乾隆还是很敏感的人,他对眼前的玉琮究竟是不是汉代的,心里是有疑问的。但那时候人们不可能认识到是良渚玉琮,只能说是周秦之际。”考古学家王明达说。

  直到1973年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才第一次确定玉琮的年代坐标,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这也是目前最早考古出土的玉琮的实物证据。

  在乾隆的手里,中国玉器制作史达到了最高峰。“但这跟我们考古发现的良渚玉不同,乾隆亲命造办处设计纹样、雕琢玉器,做了改制和防护。因为他是个大收藏家,要让玉器历代相传,促进了制玉工业的发展和提高。但这些玉器都是良渚玉器的精品,这是很难得的,以前各别有展出过,比如过年办大展。但是,把故宫的良渚玉器放在一起展出,从来没有过。”

  高蒙河说,这次良渚玉器“几乎可以说是全国一锅端了。”

  如果要用四个词来概括这个大展,怎么总结?

  高老师一想,脱口而出:良渚范,故宫范,中国范,遗产范。

  “良渚申遗成功,良渚已经成为典范,成为热词,现在我们就是良渚范。第二,就是故宫范。第三,中国范儿,我们举办了一个古代中国的展览。第四,遗产范,这是世界人类的遗产,良渚和故宫都是。”

  (九)不要错过两个小房间

  这次除了主殿,还有两个小房间,千万不要错过。

  主殿外面,东西两个配殿,用展板的形式,做了“良渚全考古时代”的展览,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良渚考古、保护、申遗的全过程。

  何为“良渚全考古”?

  “过去考古只是发现研究这四个字,现在已经不一样了,考古工作延伸出来保护和利用的职能,必须进入到展示、传播,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平台上来,而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从这一点上说,良渚考古八十多年来,从初期只是发现和研究,发展到而今的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五位一体”模式——良渚考古率先在全国走进了‘全考古时代’。”

  高蒙河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好,良渚遗址管委会也好,多年来一直践行这种模式,国内其他的地方,尚没有良渚表现得这么充分、表达得这么完善、影响这么广。“这是考古的新模式,可以启示整个行业向前发展,良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场、实践地。”

  (十)良渚文创首次进故宫

  说完展览,你可能要问了,买买买呢?

  在故宫,你也能买到良渚文创产品了,这也是第一次,良渚文创进故宫。

  一进门,背景墙正中间是良渚文化神徽,围绕在神徽周边的是以玉琮、玉钺、玉璧为原型而制作的衍生品,茶壶茶杯、摆件等▼▼▼

  快闪店以展示为主,兼具售卖功能,存货量不大,种类还是很丰富的。

  神徽主题的帆布包、双肩包▼▼▼

  不同配色的神徽笔袋▼▼▼

  兼具腕枕功能的鼠标垫▼▼▼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老师的《良渚玉器线绘》增补版和可爱的小挂件们摆放在一起▼▼▼

  刚刚出版的《良渚文明丛书》也摆进了文创空间▼▼▼ 

  还有纸胶带、卡套、雨伞、帽子、丝巾等等▼▼▼

  【服务区】

  ①展览时间为7月16日至10月20日,该展览不单独收费,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周一闭馆);

  ②北京这几天最高温度飙到了36℃,比杭州要热很多,观众统一从午门进故宫博物院,走到武英殿只要5分钟,还需做好防晒工作;

  ③如果要比较细致地看完整个展览,需要留出一小时的时间。


标签: 良渚;玉器;良渚古城;玉琮;遗址;故宫;展览;都城;礼制;良渚文化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