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理办在家里的木杆秤博物馆
施明理的外公留下的钉秤箱
施明理
在天台县平桥镇菜市场门口有一间秤店,名为“平桥下街秤店”。
店主施明理,镇上的老小都认得他,打小在平桥镇长大,是镇上做秤的。镇上的人称做秤的人为“钉秤师傅”。
在平桥镇始丰中路,有一幢小楼是他的家,三楼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秤。他称是“木杆秤博物馆”。他说在十多年前,就在钉秤之余开始收藏木杆秤了。
钉秤师傅办秤博物馆是件新鲜事,很快就得到媒体的关注,报社、电视台都派记者赶了过来采访,一时间,施明理在台州都小有名气了。
做木杆秤要二十多道程序
早年,在天台乡间,木杆秤是商品交易时必用的计量工具。
平桥镇是天台县商贸重镇,逢农历三、八集市,做买卖人都会手持一杆木杆秤。镇上做木杆秤的也是有名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桥镇老街的秤店就有十几家。他们的祖上大多是从永康过来,天长日久,也就带了本地的徒弟。
如今就只有施明理一家了。他每天在自己的店里卖秤、修秤,似乎在重复着父辈的生活,只是如今不再只是木杆秤,还有电子秤、天平秤、磅秤……
制作木杆秤,秤杆要选用硬、韧、直、不开裂的金杏树、十冠树、西酋树等为原材料,需经过整秤杆、刨秤杆、磨秤杆、刀圈定位、钻孔、锉大头、包卷铜皮、安装秤码、校秤、分步、钉秤花、磨秤花、染秤杆、补秤、搓扭绳、上油等二十多道程序,才能完成木杆秤制作。
木杆秤从外形上分,可分为钩秤(称量用钩)和盘秤(秤钩处悬挂秤盘,多为市场商贩所用)两种。
民间普遍使用的是钩秤。木杆秤由秤杆、秤钩、提纽(一般为双提纽)、秤砣等组成。其按称量分为大秤、中秤、小秤3种。大秤称量为50公斤以上,杆长1.5米至2米。中秤的称量为30公斤至50公斤,杆长90厘米至120厘米;小秤的称量在15公斤以下,杆长60至80厘米。最大的可称800公斤,最小的可称100克,一般可用秤黄金、药末。木杆秤制作是民间工匠口耳相传的一门古老技艺,作为相当一个时期民间最普及的衡量工具,木杆秤蕴含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内涵。作为商业贸易必须的工具,木杆秤携带方便,至今仍在乡间使用。木杆枰制作,从选材料到制作完成,它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所用的工具也都是工匠在制秤过程中逐步改良而成,不仅见证了城乡商贸发展演变的过程,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秤等现代的商贸交易计量工具的出现,古老的木杆秤渐渐减少。2009年,“木杆秤制作技艺”被列为天台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生在一个木杆秤制作世家
施明理出生在一个木杆秤制作世家。他的外公叫程世松,是永康方岩人,18岁时学做钉秤,满师后挑着秤担来到天台乡间,走村串户,靠修杆秤、卖杆秤过日子。上世纪30年代,平桥镇老街十分热闹,由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在平桥镇下街,程世松向陆姓人家租了一间店面,挂起“程隆兴秤店”招牌。他的徒弟后来成了他的女婿,也就是施明理的父亲。施明理出生后的第二年,他的外公去世。高中毕业,施明理就跟着父亲学做钉秤,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如今,他磨秤杆的磨石,还是外公早年留下的。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在外公的暗淡的床底下,施明理看到当年外公走村时留下的工具箱和扁担,他心里立即涌上一股别样的情感,于是,萌生出要收藏木杆秤的想法。除了外公父亲留下的制作木杆秤的工具、杆秤,他还留心在乡间收藏各类古秤。
他的木杆秤博物馆
两间房带一个外廊,是他“木杆秤博物馆”的全部。
在他的藏品中,木杆秤也是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还有磅秤、电子秤,大都是清代至民国的古秤。除了大大小小的木杆秤,还有第一代磅秤,第一代电子秤。更多的是一些制作木杆秤的配件,有秤杆、秤砣、秤钩、秤盘等。单是秤砣,就是五花八门,从材料上看,有天然的卵石,有烧制的陶瓷,还有锡铸的,更多是铁铸的。从外形看,有圆柱型,有方型、有钟型,还有一些是动物形状的。钉秤师傅用秤砣的重量,来划分杆上的秤花。秤花大都是铝丝镶嵌,也有的用金丝、银丝。镶嵌的图案有龙、有凤。秤杆的材质、秤钩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
施明理如数家珍般,向来人介绍木杆秤,制作木杆秤的各种构件,还时不时地操起工具示范一下。在他看来,木杆秤不仅仅是用来秤重量工具,也蕴含了一种智慧,一种情怀。
筹划制作一杆可称400公斤的木杆秤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根他外公亲手制作的木杆秤。杆上的秤花,既可称十六两,也可称市斤。秤花清晰细腻,许多钉秤师傅曾慕名过来细看,赞叹不已,称非一般钉秤师傅可做,这也成为“程隆兴秤店”的镇店之宝。
外公还有一件镇店之宝,是一杆秤盐用的大秤,秤杆粗长,两个秤扭。一般的里外钩秤都标有两种秤花,可这杆秤上却只有一种秤花,外钩的称量是里钩的十倍。父亲也有一杆值得骄傲的“镇店之宝”,秤杆是黄花梨,笔直匀称,秤花工整,因做工精细父亲一直舍不得卖。
如今施明理的秤店,以销售电子秤为主,也有一些山区的百姓来卖木杆秤。现今做木杆秤的原料,直接从永康进货,材料是硬木、很直,不用像过去他外公那样,要从山上选择又硬又直的树木,拿回家搁放一年,还要放在火上“弹”一下,再套上铁圈在木墩上扼直。
他很希望自己与外公、父亲一样,制作一根值得骄傲的“镇店之宝”,他深谙“心不定不落钉”的古训,要制作一根木杆秤精品,必须使自己全身心地沉静下来。一年前,他开始筹划制作一杆可称400公斤的木杆秤。秤杆有2.5米长,用的是桐燥木,秤花钉“和合”图案,秤钩、秤扭等配件均是从永康定制来的,全铜的,他花去了2.5万元,整杆秤光是成本价估价就要15万元。在他看来,采购材料,费用还不是问题,关键是自己的心静不下来,因此,他迟迟没有下手。
施明理跟父亲学做木杆秤的那年,平桥镇还有两爿秤店,如今,只剩下他一爿秤店,而制作一根秤要花去他一天的工,也只卖到100来元,因此,如果仅是制作木杆秤,恐怕连生活都难以维持。他的生意大部分是靠卖电子秤,修电子秤。
每日早晨,施明理的“平桥下街秤店”都会开门,至于木杆秤能做到什么时候,他也说不清楚,只要还有人要,他就要做下去。而他的“秤文化博物馆”也太窄小,他很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空间陈列这些木杆秤,让木杆秤的历史也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在他看来,木杆秤凝聚了无限的故事,也凝聚着一种精神。
施明理办在家里的木杆秤博物馆
施明理的外公留下的钉秤箱
施明理
在天台县平桥镇菜市场门口有一间秤店,名为“平桥下街秤店”。
店主施明理,镇上的老小都认得他,打小在平桥镇长大,是镇上做秤的。镇上的人称做秤的人为“钉秤师傅”。
在平桥镇始丰中路,有一幢小楼是他的家,三楼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秤。他称是“木杆秤博物馆”。他说在十多年前,就在钉秤之余开始收藏木杆秤了。
钉秤师傅办秤博物馆是件新鲜事,很快就得到媒体的关注,报社、电视台都派记者赶了过来采访,一时间,施明理在台州都小有名气了。
做木杆秤要二十多道程序
早年,在天台乡间,木杆秤是商品交易时必用的计量工具。
平桥镇是天台县商贸重镇,逢农历三、八集市,做买卖人都会手持一杆木杆秤。镇上做木杆秤的也是有名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桥镇老街的秤店就有十几家。他们的祖上大多是从永康过来,天长日久,也就带了本地的徒弟。
如今就只有施明理一家了。他每天在自己的店里卖秤、修秤,似乎在重复着父辈的生活,只是如今不再只是木杆秤,还有电子秤、天平秤、磅秤……
制作木杆秤,秤杆要选用硬、韧、直、不开裂的金杏树、十冠树、西酋树等为原材料,需经过整秤杆、刨秤杆、磨秤杆、刀圈定位、钻孔、锉大头、包卷铜皮、安装秤码、校秤、分步、钉秤花、磨秤花、染秤杆、补秤、搓扭绳、上油等二十多道程序,才能完成木杆秤制作。
木杆秤从外形上分,可分为钩秤(称量用钩)和盘秤(秤钩处悬挂秤盘,多为市场商贩所用)两种。
民间普遍使用的是钩秤。木杆秤由秤杆、秤钩、提纽(一般为双提纽)、秤砣等组成。其按称量分为大秤、中秤、小秤3种。大秤称量为50公斤以上,杆长1.5米至2米。中秤的称量为30公斤至50公斤,杆长90厘米至120厘米;小秤的称量在15公斤以下,杆长60至80厘米。最大的可称800公斤,最小的可称100克,一般可用秤黄金、药末。木杆秤制作是民间工匠口耳相传的一门古老技艺,作为相当一个时期民间最普及的衡量工具,木杆秤蕴含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内涵。作为商业贸易必须的工具,木杆秤携带方便,至今仍在乡间使用。木杆枰制作,从选材料到制作完成,它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所用的工具也都是工匠在制秤过程中逐步改良而成,不仅见证了城乡商贸发展演变的过程,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秤等现代的商贸交易计量工具的出现,古老的木杆秤渐渐减少。2009年,“木杆秤制作技艺”被列为天台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生在一个木杆秤制作世家
施明理出生在一个木杆秤制作世家。他的外公叫程世松,是永康方岩人,18岁时学做钉秤,满师后挑着秤担来到天台乡间,走村串户,靠修杆秤、卖杆秤过日子。上世纪30年代,平桥镇老街十分热闹,由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在平桥镇下街,程世松向陆姓人家租了一间店面,挂起“程隆兴秤店”招牌。他的徒弟后来成了他的女婿,也就是施明理的父亲。施明理出生后的第二年,他的外公去世。高中毕业,施明理就跟着父亲学做钉秤,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如今,他磨秤杆的磨石,还是外公早年留下的。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在外公的暗淡的床底下,施明理看到当年外公走村时留下的工具箱和扁担,他心里立即涌上一股别样的情感,于是,萌生出要收藏木杆秤的想法。除了外公父亲留下的制作木杆秤的工具、杆秤,他还留心在乡间收藏各类古秤。
他的木杆秤博物馆
两间房带一个外廊,是他“木杆秤博物馆”的全部。
在他的藏品中,木杆秤也是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还有磅秤、电子秤,大都是清代至民国的古秤。除了大大小小的木杆秤,还有第一代磅秤,第一代电子秤。更多的是一些制作木杆秤的配件,有秤杆、秤砣、秤钩、秤盘等。单是秤砣,就是五花八门,从材料上看,有天然的卵石,有烧制的陶瓷,还有锡铸的,更多是铁铸的。从外形看,有圆柱型,有方型、有钟型,还有一些是动物形状的。钉秤师傅用秤砣的重量,来划分杆上的秤花。秤花大都是铝丝镶嵌,也有的用金丝、银丝。镶嵌的图案有龙、有凤。秤杆的材质、秤钩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
施明理如数家珍般,向来人介绍木杆秤,制作木杆秤的各种构件,还时不时地操起工具示范一下。在他看来,木杆秤不仅仅是用来秤重量工具,也蕴含了一种智慧,一种情怀。
筹划制作一杆可称400公斤的木杆秤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根他外公亲手制作的木杆秤。杆上的秤花,既可称十六两,也可称市斤。秤花清晰细腻,许多钉秤师傅曾慕名过来细看,赞叹不已,称非一般钉秤师傅可做,这也成为“程隆兴秤店”的镇店之宝。
外公还有一件镇店之宝,是一杆秤盐用的大秤,秤杆粗长,两个秤扭。一般的里外钩秤都标有两种秤花,可这杆秤上却只有一种秤花,外钩的称量是里钩的十倍。父亲也有一杆值得骄傲的“镇店之宝”,秤杆是黄花梨,笔直匀称,秤花工整,因做工精细父亲一直舍不得卖。
如今施明理的秤店,以销售电子秤为主,也有一些山区的百姓来卖木杆秤。现今做木杆秤的原料,直接从永康进货,材料是硬木、很直,不用像过去他外公那样,要从山上选择又硬又直的树木,拿回家搁放一年,还要放在火上“弹”一下,再套上铁圈在木墩上扼直。
他很希望自己与外公、父亲一样,制作一根值得骄傲的“镇店之宝”,他深谙“心不定不落钉”的古训,要制作一根木杆秤精品,必须使自己全身心地沉静下来。一年前,他开始筹划制作一杆可称400公斤的木杆秤。秤杆有2.5米长,用的是桐燥木,秤花钉“和合”图案,秤钩、秤扭等配件均是从永康定制来的,全铜的,他花去了2.5万元,整杆秤光是成本价估价就要15万元。在他看来,采购材料,费用还不是问题,关键是自己的心静不下来,因此,他迟迟没有下手。
施明理跟父亲学做木杆秤的那年,平桥镇还有两爿秤店,如今,只剩下他一爿秤店,而制作一根秤要花去他一天的工,也只卖到100来元,因此,如果仅是制作木杆秤,恐怕连生活都难以维持。他的生意大部分是靠卖电子秤,修电子秤。
每日早晨,施明理的“平桥下街秤店”都会开门,至于木杆秤能做到什么时候,他也说不清楚,只要还有人要,他就要做下去。而他的“秤文化博物馆”也太窄小,他很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空间陈列这些木杆秤,让木杆秤的历史也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在他看来,木杆秤凝聚了无限的故事,也凝聚着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