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缙云新闻网1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晓玲)一早,阳光就满满地照进了七里乡的小山村——竹余村,辉映着村口一座黄色的小楼。这是村里的文化礼堂,也是村里的地标建筑。
全村人想这个房子想了很多年。它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会堂。村人好戏,每年都会装扮了上台演杂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木结构的大会堂扛不住风吹雨打,渐渐破败。梁断了、椽歪了,成了一座危房,戏也没地儿演了,这愁煞了村民。
郑伟国是村支书,他懂得村民的心思。他也急,可手中无钱干不了事,村集体经济向来薄弱。怎么办?他和时任村民主任郑伟红一起先向自己的“本家”筹钱,一共筹了10几万元。他们的堂兄弟们没二话,有的一人就捐1万元。村民们也纷纷捐钱。俩人又一人借一人担保,向银行贷了30多万元。
有了启动资金,重造大会堂就付诸实施了。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12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这座漂亮的房子终于造好了。
像燕子垒窝一样,村民们有力出力,不计报酬,投身到造房当中。“男人100元一天,女人70元一天,村里就是意思下。”郑伟国说。担砖、拌水泥等,工地上,女人并不比男人差,甚至更厉害。
71岁的蓝桂仙就是一个典型,男人不敢上的横梁她敢上。抬石头、拎水泥,样样活儿拿得起。村民都很佩服她,都说,“这个女客人真厉害,干活像男人一样。”
她是畲族,嫁到竹余村。房子在山脚下,离竹余山路十八弯,有长长的一段路。每天早上四五点,她就起床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外面买菜(早市批发便宜),买回来在村里的照料中心烧,造房子要供饭(最多时30多人吃),同时也给老人们烧饭。烧好饭就去造房子。晚上七八点回家。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村民也都大力支持。“文化礼堂把边上的民房光线遮掉,这两户村民都说没事。”郑伟国说这让他很感动。
竹余村的文化礼堂与众不同,正面弧形的构造,外墙黄色镶蓝边,里面布置有浙西南革命竹余村红色活动展馆、扫黄打非、道德大讲堂等。这样的设计出自郑伟国之手。
有了文化礼堂,村民们的生活又丰富起来了。每天晚上6点多,一帮妇女就到那跳广场舞。郑伟国说接下去打算把村民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
文化礼堂是展示一个村子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窗口,竹余村迈出了第一步!
浙江在线-缙云新闻网1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晓玲)一早,阳光就满满地照进了七里乡的小山村——竹余村,辉映着村口一座黄色的小楼。这是村里的文化礼堂,也是村里的地标建筑。
全村人想这个房子想了很多年。它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会堂。村人好戏,每年都会装扮了上台演杂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木结构的大会堂扛不住风吹雨打,渐渐破败。梁断了、椽歪了,成了一座危房,戏也没地儿演了,这愁煞了村民。
郑伟国是村支书,他懂得村民的心思。他也急,可手中无钱干不了事,村集体经济向来薄弱。怎么办?他和时任村民主任郑伟红一起先向自己的“本家”筹钱,一共筹了10几万元。他们的堂兄弟们没二话,有的一人就捐1万元。村民们也纷纷捐钱。俩人又一人借一人担保,向银行贷了30多万元。
有了启动资金,重造大会堂就付诸实施了。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12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这座漂亮的房子终于造好了。
像燕子垒窝一样,村民们有力出力,不计报酬,投身到造房当中。“男人100元一天,女人70元一天,村里就是意思下。”郑伟国说。担砖、拌水泥等,工地上,女人并不比男人差,甚至更厉害。
71岁的蓝桂仙就是一个典型,男人不敢上的横梁她敢上。抬石头、拎水泥,样样活儿拿得起。村民都很佩服她,都说,“这个女客人真厉害,干活像男人一样。”
她是畲族,嫁到竹余村。房子在山脚下,离竹余山路十八弯,有长长的一段路。每天早上四五点,她就起床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外面买菜(早市批发便宜),买回来在村里的照料中心烧,造房子要供饭(最多时30多人吃),同时也给老人们烧饭。烧好饭就去造房子。晚上七八点回家。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村民也都大力支持。“文化礼堂把边上的民房光线遮掉,这两户村民都说没事。”郑伟国说这让他很感动。
竹余村的文化礼堂与众不同,正面弧形的构造,外墙黄色镶蓝边,里面布置有浙西南革命竹余村红色活动展馆、扫黄打非、道德大讲堂等。这样的设计出自郑伟国之手。
有了文化礼堂,村民们的生活又丰富起来了。每天晚上6点多,一帮妇女就到那跳广场舞。郑伟国说接下去打算把村民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
文化礼堂是展示一个村子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窗口,竹余村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