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在永康市芝英镇柿后村的万年堂里,70岁的管理员陈振南都会打开音响设备,先播放永康古词,再播放婺剧,然后清扫院内的落叶,庄严、肃穆的感觉萦绕在这里。
这座骨灰堂的外观造型仿宋代建筑,主堂楼内设有阶梯式的骨灰存放格位,用大理石板材分格,每个格位前可放身故者照片和刻字。主堂楼一侧是告别厅和管理房,还有假山、水塘等,庄重而美观。
让陈振南意想不到的是,远在美国的陈氏宗亲也不远万里,将骨灰带回放到这里。柿后村村支书陈建勇说:“万年堂2016年投入使用。一个骨灰格位只需2000元,一次交清后不再有任何费用。骨灰堂建设不仅让村民丧葬省钱,还消除了相互攀比的现象。”
永康市民政局副局长汪渭说,该市推行骨灰堂生态葬法改革被村民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把骨灰堂建设的选址权交给村级组织。永康市政府规定,农村骨灰堂建设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非耕地,严禁占用耕地。并且要避开在铁路、公路、河道沿线,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保护区、耕地区、住宅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选址建设。“只要不违反政府规定,各村的骨灰堂建在哪里、怎么建,由村级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自主决定。”
近两年,永康推行建设骨灰堂生态安葬改革,不仅有效遏制了乱埋乱葬现象,也带动了“青山白化”治理。该市唐先镇大后村建成骨灰堂后,两个月内搬迁800多座坟墓,骨灰堂入驻率达100%。
自2015年4月以来,永康已建成300多座骨灰堂,覆盖90%以上行政村,可以满足未来30年农村殡葬需求。去年11月,永康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单位)。
永康市还拿出近两亿元支持以生态节地葬法为目的的骨灰堂建设。汪渭算了一笔账:如按传统葬法一墓1万元计算,一年花费的丧葬费高达7000余万元,30年就是20多亿元,永康市等于投入2亿元减轻了群众20亿元的负担。
同时,永康市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激励了基层的积极性。据了解,政策规定以骨灰堂服务区域的户籍人口数为依据,给予参建的各村25万元至65万元不等的奖励,并免征殡改类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大大调动了各村参与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