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东海将迎来全面开渔。15日傍晚,苍南县霞关镇金玉沙居的船老大周丽利带领船员把矿泉水、箩筐等用具装上船,一切准备妥当,“趁着5月到8月的休渔期,我们翻新了52艘渔船,明天出海更舒服、更安全。”
16日中午12:00,浙江沿海县市将有3500艘渔船陆续出海生产。据省海洋经济厅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已实施拆解制造船龄20年以上老旧渔船223艘,更新改造渔船1250艘。近5年渔船更新改造率上升至52.4%,老旧渔船占比从2021年的31%下降到14.7%,一升一降,保障海洋渔船安全生产,助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苍南县雾城月亮滩的渔船。图源 视觉中国
记者跟随周丽利登上“浙苍渔08958”号渔船,船舱内地板和墙壁焕然一新,船员铺位使用防火材质移门,每间都加装空调。新增的盥洗室有洗衣机、热水器,公共区域还有电视、图书角和医疗箱。“以前‘渔船电线蜘蛛网’,船上就像垃圾场,睡觉没地躺。”他说,“现在渔船安全明亮又卫生,就像住进了‘海上宾馆’,招工也更容易了。”
二层的驾控台改为嵌入式仪表,AI探头接通“浙渔安”系统,监管驾控台和甲板作业人员的安全。据悉,浙江研究制定了渔船更新改造33项规范、示范船建设23项内容,并发布实施全国首份《新建渔船提标建设技术指南》团体标准,改造后的渔船自沉、火灾及船员中毒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
渔船翻新,花费不小。浙江统筹财政资金7亿元,对示范引领船改造最高可补助40万元。同时,创新渔船融资租赁模式,也就是由租赁公司购买渔船并租赁给渔民、期满后可购买或继续租赁,帮助渔民获得造船资金3.91亿元,融资成本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全省已累计发放补助达3.02亿元,带动船舶修造相关产业投资12.08亿元,补助力度在全国最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开渔期间的舟山海上渔场。图源 视觉中国
早在2021年11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海上“千万工程”;去年5月,浙江首个将海洋渔船设施设备更新纳入“两新”工作,计划三年完成700艘以上老旧渔船报废更新、3000艘以上更新改造、10000套北斗换代,实现好渔船“浙江改”“浙江造”。到今年,浙江标准和经验已经推广到辽宁、福建等全国沿海省份。
通过“浙里办”一键申请,周丽利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渔业船舶捕捞许可证等电子证书的办理。“不用等着从杭州寄过来,也不用带着纸质证书出海,更方便了。”他说。今年,浙江还在国内率先实现渔船电子证书本地生成、实时获取,发证效率提升80%。截至9月15日,已累计申领发放电子证书12218份,覆盖率达81.45%。
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把改善船上生产生活环境,增进海上渔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海洋渔业系统最大的民生实事,解决好渔业现代化建设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