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大美自然·山水浙江”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推动生态空间增颜值、增价值,“十五五”期间,浙江将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牵引,让绿水青山、碧海银滩“美上加美”,助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来,浙江山水工程修复面积750万亩,蓝色海湾修复海岸线140公里、滨海湿地3万亩、营造红树林面积6000亩,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面积3.5万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425万亩。在此基础上,《方案》首次打出“组合牌”,提出联动实施山水工程品牌焕新、蓝色海湾整治赋能、矿山生态修复转化、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等五大提升行动。
以“十五五”为实施期,《方案》设定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两屏八脉多廊”的生态安全屏障格局,《方案》结合“四片六区”生态修复空间划分,筑山为底、绘海成境、理水通脉、连廊织网,因地制宜分区推进陆域生态修复、分类推进海域生态修复。比如,修复沿海生态蓝屏,《方案》选取杭州湾、舟山群岛、象山港、温台沿海等四个整治修复片分别打造生态湾区、和美海岛、美丽岸滩、蓝色海湾,探索陆海统筹一体化保护和利用。
“相较以往,新一轮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更系统化,还注重融入文化保护传承要素。”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提升八大水系流域生态环境,浙江已先后实施钱江源、瓯江源2个国家山水工程,接下去将对省内的重点流域持续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过程中会用好先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经验,更要充分挖掘河流沿线水乡村落、古桥、古驿、古埠等文化价值,开拓生态修复从自然生态系统转向社会生态系统的新路径。
采用典型地区试点先试先行、再扩面推广的思路,浙江探索机制创新。比如,探索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ROD),余杭区良渚遗址湿地保护大悲庵洋片区生态修复项目试点将公益性项目和关联性较强、可形成经营性现金流的项目打包,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案》提出积极参与完善横向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良性互动。
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今年,自然资源部赋予浙江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改革试点。记者了解到,我省正在谋划首期专项基金项目,将通过投融资机制创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以五大行动为关键路径,浙江将全力打造资源导向发展模式、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生态价值转化、生态保护补偿等四大标志性成果,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力支撑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