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公司中报陆续披露完毕,各行业及企业的业绩细节陆续浮出水面。宁波作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的全国重镇,汽车及相关板块的表现备受市场关注。
宁波123家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汽车概念的共有46家,数量占比超37%。从营收、利润、市值及研发投入等财报数据来看,今年来46家企业整体业绩稳中有进。其中,19家实现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发挥了市场“压舱石”作用。
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拉动和出口业务的稳步增长,是推动产业链公司业绩向好的核心动力。而且随着车企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在技术创新、海外渠道、订单储备等方面优势明显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业链重构中凸显了有利位置。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财闻
今年上半年,营收规模位居前三的分别是金田股份、均胜电子、拓普集团。其中,总营收稳居榜首的金田股份,距离“六百亿”大关仅一步之遥,营收同比增幅为2.46%。
另外,46家当中营收超百亿元的还有均胜电子、拓普集团、宁波华翔、继峰股份、博威合金,且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2.07%、5.83%、10.89%、-4.39%、15.21%。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财闻
*ST波导、宁波方正、松原安全上半年营收增速位居前三。然而,*ST波导上半年营收实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盈利能力却出现明显下滑。中报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仅为394.66万元,同比下降33.69%。扣非净利润为-309.3万元,同比下降47.21%。
46家上市企业中,32家实现营收增长,14家则出现了营收下跌,其中有10家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
归母净利润增幅前十(单位:%)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财闻
从归母净利润的涨幅来看,在涉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宁波企业盈利能力整体突出。46家企业中有8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实现了翻倍。其中,杉杉股份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亿元,净利增长超过10倍,异军突起成为“盈利王”。
杉杉股份业绩复苏、盈利势头强劲,与整个负极材料行业的回暖密不可分。事实上,作为全球人造负极材料领域的龙头,杉杉股份连年稳坐市场份额“头把交椅”,其业务规模优势,成为今年来行业走出低谷,企业业绩随之迎来大反转的关键支撑。
同时在成本控制上,杉杉股份依托内蒙古、四川、云南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持续提升石墨化的自给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盈利优势。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财闻
截至8月29日,涉及汽车概念的46家宁波上市公司中,今年来有8家股价涨幅超过100%。其中,天普股份、中大力德、横河精密股价涨幅位居前三。
其中,股价涨幅居首的天普股份称,公司聚焦汽车高分子材料流体管路系统与密封系统主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内部管理,经营稳中有进。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9.80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623.19%。
天普股份的股价“一飞冲天”,或源起公司实控人变更的消息。8月中旬,天普股份发布了关于实际控制人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事项的停牌公告,随后揭开了国产AI芯片“新势力”中昊芯英并购天普股份的重磅消息。中昊芯英等相关方通过“股份转让+增资+全面要约收购”最终入主天普股份。
此外,今年多家汽零企业股价强势上涨,很大程度上受人形机器人概念爆火的刺激。例如,中大力德、双林股份、震裕科技等涨幅居前的企业,均已超前布局机器人相关产业。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财闻
截至8月29日,拓普集团凭借千亿级市值继续领跑“宁波汽车军团”。除此之外,市值十强企业中另外9家的市值,则集中在300亿元至200亿元的区间。
拓普集团的半年度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3%;实现利润总额14.5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3.8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08%。上半年,公司在购建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支出的现金超15亿元。
上半年,拓普与国内外头部整车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全面合作之外,还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将热管理技术及产品,应用于液冷服务器、储能、机器人等行业,并取得首批订单15亿元。公司已经向华为、A客户、NVIDIA、META及各企业客户和各数据中心提供商,对接推广相关产品并获市场认可,该业务也被视作公司未来新的增长点。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财闻
研发投入力度反映的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从研发投入总额来看,均胜电子以合计约24.88亿元位居第一,占到营收总额的8.2%。另外,研发投入占营收比比例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永新光学(10.7%)、维科技术(9.13%)、均胜电子(8.2%)。
具体来看,均胜电子聚焦智能驾驶,核心围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车路云协同、新能源汽车高压快充等领域,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研发创新投入。
维科技术在半年报中披露,公司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和储能业务,上半年的研发费用率达到9.13%,创下了2018年以来的同期新高。目前,公司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产品获得了行业奖项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