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看浙里

浙产荔枝种植规模不断扩大,8月错峰上市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苍南人

2024-08-27 10:40:3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甘凌峰 编辑:毕真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8月27日讯(记者 甘凌峰)8月23日至25日,2024浙江荔枝文化旅游节在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举行。作为中国沿海最北的荔枝产区,这里举办了一场现摘现吃的荔枝盛宴。

  看似平平无奇的活动,不少人却啧啧称奇:一是,平常五六月成熟的荔枝,为何8月底了还能采摘?二是,浙江啥时候产荔枝了?

  其实,在浙江的南端,引入荔枝栽培已有几十年历史。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原本零星种植的荔枝经济效益凸显,呈规模化种植之势。今年,仅苍南的荔枝种植面积就达2190亩,最高售价每斤120元。

  浙产荔枝有啥不一样?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浙江人有可能在8月实现荔枝自由吗?

  浙江荔枝栽培史

  要说浙江的荔枝栽培,绕不开苍南县马站镇。马站地处浙闽交界,是浙江唯一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地理单元。西北高山环绕,阻挡寒流入侵,东南拥抱大海,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马站镇有记载的荔枝栽培,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当时,民间从福建引种荔枝树苗,最终存活下来3棵。

  1962年,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在这里建立试验站,开启“南种北引”工程,其中荔枝是重点引种的水果之一。

  经过筛选,确定以耐低温的“元红”“陈紫”为主栽荔枝品种,向农户推广。1974年开始,马站镇陆续种植1381亩荔枝;1983年,马站鲜荔枝首次上市,结束了浙江无荔枝的历史。但因产量不稳定、果质一般,经济效益低下,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浙江荔枝的新一轮规模化种植,始于2018年前后。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筛选出晚熟、优质的海南无核荔枝等品种,辅以高接换种技术、设施大棚技术,让浙江的荔枝种植有了经济效应。主要产地集中在苍南的马站、沿浦、霞关一带,种植面积2190亩,大部分为露天种植,其中投产690亩。新上市的荔枝平均每棵树有一两千元的收益,亩产最高达5万元。

  在经济效应的刺激下,浙江荔枝从苍南一路向北挺进。在丽水青田,300多棵荔枝树今年首次采摘;在温州瓯海,今年试种了600棵。

  浙产荔枝有啥不一样

  在大众认知中,广东、广西等地是荔枝主产区,价廉、味美。既然不是最适宜的地方,浙江为什么要种荔枝?

  来自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省科技特派员李发勇总结了两大优势:

  一是“特晚熟”优势。浙江荔枝8月采摘,是我国沿海最晚的,同品种比海南晚熟六七十天,比广东晚一个多月,比福建也晚半个来月。“特晚熟”的浙江荔枝有效避开了国内荔枝上市高峰期,有利于价格自主和品牌打造。

  二是消费潜力大。荔枝吃的就是个“鲜”字,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浙江地处长三角,消费支撑是精品化种植的基础。

  随着气候变暖和技术进步,浙江荔枝的品质也在逐步改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广的元红荔枝,单果重仅20克左右,口感甜中微酸。现在浙江主流种植的无核荔枝重达50克,鸡蛋般大小。研究人员做过比较,苍南露天栽培的无核荔枝样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俗称“糖度”)为15.2%,仅略低于海南原产地样品的16.2%,而大棚栽培的苍南荔枝糖度达18.1%,高出不少。

  由于马站一带春冬季气温并不低,大棚栽培并没有想象中复杂。“有的农户只是在顶部盖一层膜,冬春避霜和花期避雨,平时可以掀开。”李发勇说。这样的大棚设施,每亩地只要约2万元,可以用10年。

  荔枝北移还有多大空间

  与榴莲北移类似,因差异化优势,北移的浙产荔枝同样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今年8月,一场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苍南召开。“苍南荔枝种植还远远未到天花板。”研讨会现场,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申济源感叹。

  荔枝正迅速成为苍南的农业特色产业。“农户的种植热情很高。”李发勇说,今年春秋两季,他已接到多个农户的购苗咨询。春季,马站镇就购入2000多棵。此外,当地还把荔枝作为新的农文旅品牌来打造。对于游客来说,能在浙江采摘荔枝无疑充满新奇感。

  温州也有意推进荔枝的产业化。针对温州其他地区气候和地理特征,温州市科技局推动开展品种选育,逐步扩大温州的荔枝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发展荔枝精深加工。

  但李发勇并不建议荔枝向北扩张太快,“先在浙南试种,等技术成熟。”李发勇表示,再往北不具备露天种植条件,对设施大棚和配套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成本太高。他建议浙产荔枝要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有序扩大种植面积,走精品化路线,以质取胜。

编辑:毕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