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村素有“九山半水半份田”之称,连绵不绝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山村绝佳的自然风光,却也给当地交通带来了层层阻碍。由于山多地少,改革开放前,村里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村里的年轻人想要填饱肚子,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宁波等地帮工。
直到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乡村,村里开始实施包产到户,村民们才利用村里的山地种起了茶叶,日子稍有好转。而闭塞的交通也令村里的茶叶难寻“买主”,村民往往要将茶叶挑到邻县新昌、天台等地贩卖,一年辛苦下来,仅有三四千的收入。
2003年前后,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浪潮,村民陆续搬离了乌石屋,在村里盖起了新楼房。虽然如愿以偿地住上了“砖头房”,可原本并不富裕的村民却家家户户背起了债务。为还清债务,年轻人非凡没有返乡定居,反而纷纷外出打工,“空心村”的状况愈发严重。
崭新的楼房连片空置,年轻人却都到了外地。“这么好的新房子,要是能为村里带来收入就好了!”张财瑶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感叹。
村民的感慨坚定了村两委转变发展模式的决心。一个偶然的机会,村两委实地考察了安吉、临安等生态旅游先行地后发现乌石村的自然环境同样十分适合发展生态农家乐,村里保存完好的乌石屋可以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而村里大量闲置的新楼房,正好可以开辟成农家乐接待游客。沉寂已久的小山村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径。
咬定“青山”不放松 “新村民”激活旅游产值
“深山里也能搞旅游?大多数村民连想都不敢想,更别说投资尝试了。”2005年,在村两委的号召下,乌石村试水开起了四家农家乐,作为村里第一批农家乐业主,张金杰颇有感慨地说:“绿水青山是我们村最大的优势,现在看来,坚持发展生态旅游这步棋真是走对了。”
然而,无中生有的乌石村农家乐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开业的第一年,现实就给村两委浇了一盆冷水——四家农家乐没有一家盈利,甚至还有两户业主打起了“退堂鼓”。
没有客源、交通不便、个体户势单力薄等一系列问题让村两委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凝聚全村之力。2006年,乌石村里成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以村集体的名义去上海进行营销推广,“乌石村农家乐”逐渐在上海打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光游客。
同时,乌石村还创新思维,对于满十人以上的游客团体,村里主动包车上门接送。让游客免去“换乘之苦”的同时,也减少了旅行社的中间差价,为村里的农家乐打出了价格优势。
乌石屋改造的咖啡屋
乌石村远景(磐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扫一扫分享故事
磐安尖山镇乌石村
乌石村地处磐安北部,位于磐安、新昌、天台三县交界处,共有农户1152户,2791人,下辖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27个,有耕地2050亩,山林3978亩,茶园1264亩。 乌石村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海拔为520米,村边梯田,依山势陡然下降,落差达数百余米,在雾天的早晨似空中楼阁,称之为“空中花园”,素有“火山台地,空中乡村”和闻名的“乌石村”之美誉。乌石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省特色旅游村、省精品农家乐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优秀村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等荣誉称号。乌石村建筑特色明显,在新农村建设中成功保护了老村采用2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的黑色玄武岩垒成的古民居,乌石村由此成名,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乌石古村。乌石村充分利用优势,因地制宜创特色,开发乌石农家乐,积极发展乡村游,从2005年的4家48张床位,发展到目前的120家3200张床位,打响了“住乡村别墅、吃山野土菜、游夹溪胜景、赏台地风光”的牌子。2018年,乌石村整村旅游人次超过70万,旅游收入首超1.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