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兴港区为了让雾霾天气少一点、晴好天气多一些,港区坚决打响“蓝天保卫战”,努力打造“港区蓝”。在大力推进“五气共治”的工作中,港区牢牢抓住化工园区废气治理这个重点,以工业废气治理为抓手,以智慧环保建设为基础强化源头管理,以“治气联盟”和第三方污染治理为突破创新治理模式,助力港区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检测数据显示,2017年港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综合两站为80.5%,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37,同比下降11.9%。
科学精准治理
“废气治理是港区环境治理的重点,必须在把脉问诊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废气治理规划先行,针对重点废气治理问题,港区坚持专家联动,筹建成立专家库,引进“国千”人才,建立了港区院士工作站,利用专家的技术优势,服务于企业的污染治理。
为摸清化工园区废气现状和底数,实施精准治理,2017年6月,港区研究出台了《嘉兴港区臭气废气整治行动实施方案》,8月,港区又委托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编制了《“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为治气找准了治理方向。
同时,为寻求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减排途径,港区率先探索建设LDAR体系。早在2013年,港区就试点开展了5家工业企业建立LDAR,强化对无组织VOCs的控制。
2017年,港区LDAR工作实现再提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港区化工园区涉及VOCs的36家企业已实现了LDAR全覆盖并已经全部完成每年两次泄漏检测与修复。同时,全区34家企业共建档点位35万余个,全年累计检测57万点次,共发现泄漏点4931点次,泄漏率仅0.857%。
“随着近年企业不断深入推进泄漏检测工作,港区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状况持续改善,目前,LDAR工作正逐步向企业精准减排方向发展。”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强化源头管理
“当前,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创新环保管理新模式是大势所趋。”该负责人称。
在智慧环保列为全国试点的情况下,港区依托中国航天集团打造“智慧园区”的契机,大力实施“智慧环保”工程建设,一期项目确定以边界空气监测建设、综合办公管理系统建设及数据管理平台等重点工作任务。
目前,港区智慧环保一期项目综合办公平台开发及beta版测试已完成,新建的西北超级站实现数据接入,同步智慧园区平台联调并上线,进行化工园区大数据收集和管理,为园区废气管控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园区26个小型空气站已全部安装到位,助力“五气共治”。
该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省首套傅立叶红外监测站,它结合现有的空气自动监测站,将对气体的溯源、企业高空排放、应急事故处置等方面为港区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为科学精准治理VOCs废气,港区还率先在嘉兴市范围进行安装VOCs在线监控探索,目前嘉兴石化完成在线升级,佳润、三江、兴兴、金利、南洋万事兴和晓星完成建设并联网,信汇、泰地、固废中心和合盛等4家企业正在进行基础建设。
创新治理模式
为了破解重点废气治理难题,港区在2016年成立了“嘉兴港区大气污染防治联盟”,选取嘉兴石化等园区内6家石油化工类企业作为废气治理与控制试点工作单位,给予技术扶持和资金补助。
记者了解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3家技术支撑单位派出专家12场次配合环保部门对6家试点企业实地调研,在核查试点企业整治方案的基础上,实地查看每家企业的生产情况、废气治理设施、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全面分析企业工业废气污染源头。
而针对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港区积极引进第三方,协同进行污染治理。根据前年出台的《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试行)》,港区建立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化环保服务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治污技能,提高治污效率,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市场化,是对现有环境监察技术服务和执法力量不足的有效补充,能够实现对重污染高风险行业日常生产阶段的现场服务和监管。”该负责人表示。据了解,目前在港区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治污企业有10家,其中废气治理企业有2家, 废气LDAR的企业有5家,废水治理企业有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