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贾晓雯)在乌镇人民法庭的庭院里,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在诉讼服务中心大厅中,摆放着深棕色的木质桌椅,桌上铺着素雅的蓝染布艺,这里每一个细节都淋漓尽致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但你是否知道在这古色古香的面貌下,乌镇法庭跳动着一颗“互联网的心脏”。
近年来,乌镇人民法庭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推进“智慧法庭”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2月27日,法制日报、凤凰网等14家媒体前往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参加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今天我当班”体验采访活动,通过体验网上立案、远程视频调解以及利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开庭等,探秘乌镇法庭所拥有的“智慧”秘密。
“互联网+立案” 实现最多跑零次
“原来一个案子至少来法院两趟,第一趟交材料,等待材料的审核,符合登记要求后,第二趟再来缴纳副本材料。”杭州京大律师事务所的沈枫律师告诉记者,自从网络信息化的操作平台开启后,律师不仅通过网上立案节省时间,还可实时跟踪案件受理情况,网上立案成功受理后可直接参加庭审,是真正的一次不用跑。
沈律师所说的网络操作平台名叫浙江法院律师服务系统,与浙江法院办案系统相连,不仅律师可以自助立案,当事人、自然人、组织机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号进行登录并立案,网上直接递交起诉状、证据材料等扫描件,法庭立案法官“一键引入”法院办案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无需在现场缴纳立案所需纸质材料,案件信息也不再重复扫描或填写。
近年来,乌镇法庭积极推进网上网下协同立案,充分利用律师网上立案平台,实现律师网上自助立案。乌镇人民法庭网上立案从2016年初正式开始,2017年立案883件,其中网上立案270件。另外,2017年,嘉兴桐乡市律师网上立案率已达60%。
“互联网+庭审” 原汁原味保存当事人的每一句话
2月27日下午1点50,在乌镇法庭的审判庭内,随着一声响亮的锤响,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开庭审理,庭长邹丹点开庭审录音录像系统和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庭审全程录音、录像立体化客观记录;语音识别系统则将原被告、法官的语音转化成文字。邹丹说:“语音识别系统对普通话识别率达到95%以上。”
据邹丹介绍,在过去,书记员作为庭审过程的记录者必不可少,但为照顾书记员记录,庭审中常出现停顿。现在通过智能庭审,原来需要一个小时的庭审,也缩短至半个小时。
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用文字完整真实的记录整个庭审,原汁原味保存当事人的每一句话,庭审节奏速度加快,法律文书、案件存档信息也可直接提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乌镇法庭是浙江法院庭审记录改革试点,2016年开始“互联网+庭审”模式,开展庭审记录改革,利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配合现有的高清数字法庭系统、庭审录音备份系统和“审务云”,形成了“视频+音频+文字”的全链路、多层安全、同步识别智能记录系统,庭审记录方式从“绿皮车时代”迈入“高铁时代”,庭审记录改革适用率达80%。
乌镇法庭还推进“互联网+陪审”,建立陪审员微信工作交流群;推进“互联网+阳光司法”,大力推进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和庭审网络直播;推进“互联网+调解”,设立了远程视频调解室,与乌镇景区纠纷受理点进行“面对面”无障碍沟通……乌镇法庭在“智慧”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