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请听档案说 > 声音 > 声音档案馆

声音档案馆——浙江记忆 | 【听抗战老兵说】柏学泉:“每颗子弹、每场厮杀,都不能忘!”

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1925年出生于山东泗水的柏学泉,正是其中之一。家中排行老三的他,与大哥柏学友、二哥柏学泰手足情深,但在民族危亡之际,年仅18岁的他毅然告别亲人,于1943 年投身抗日队伍,自此踏上了充满硝烟与热血的征程。

柏学泉原声档案:“这个时间我才18岁,在我开始当兵,跟的这个是,八路军领导的游击队。”

图片

柏学泉(右一)三兄弟(来源:浙江公安)

在抗日战争中,“故安桥战斗”的惨烈烙印在柏学泉的记忆深处。1944年深秋,日军凭借精良的迫击炮与轻重机枪,向我军阵地发起疯狂进攻。柏学泉所在连队的连长在指挥反击时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中;副连长接过指挥权,没多久也被流弹击中。排长、副排长相继牺牲,30多名战士的生命消逝在炮火之下,阵地弥漫着刺鼻的硝烟与血腥味,幸存的战士们也大多负伤,士气陷入低谷。

柏学泉原声档案:“日本人,三十多个鬼子,都被压缩在一个桥底下,他没地方去,打的打,伤的伤,翘的翘(死)。”

柏学泉看着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倒下,悲愤之情涌上心头。他抹了把脸上的血污与尘土,拖着受伤的右腿,利用熟悉的地形,带领剩余战士迂回到敌人侧翼。当敌人正专注于正面进攻时,他们突然发起突袭。柏学泉冲在最前面,刺刀寒光闪烁,每一次突刺都带着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

柏学泉原声档案:“打呀打,打到什么(程度),周围群众的手榴弹、子弹,都收了来,上了弹药打!到最后,搬桥上的石头,搬石头砸,向桥底下压。”近身搏斗中,他的手臂被日军刺刀划伤,鲜血直流,可他咬牙坚持,接连刺倒两名敌人。经过数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全歼日军一个分队,成功守住了阵地。图片

柏学泉(2015年)(来源:浙江在线)


在之后的抗战岁月里,柏学泉还参与了多次艰苦的敌后游击战。寒冬腊月,他与战友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齐鲁大地的山林间穿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与交通设施;在深夜里,他们悄悄摸进日军据点附近,趁敌人松懈时发动奇袭,缴获物资与武器,他所在的排还俘虏了两个日本兵。每一次行动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但柏学泉从未退缩。

柏学泉原声档案:“鬼子看到以后就跑、就逃,我们追一个排,把日本追了两个人,都逃不动了,俘虏了两个人。”

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后,柏学泉的脚步从未停歇—— 他又投身于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在淮海战役的炮火中冲锋,于渡江作战的浪涛里前行,让战斗的足迹深深烙印在时代的丰碑之上。

图片

九旬抗战老兵柏学泉终于见到了失散50年的亲人(来源:萧山日报)

硝烟散尽,军装虽已褪去,烽火岁月却早已化作他血脉里的基因。晚年的他常走进校园、深入社区,将那些枪林弹雨的往事缓缓道来,字字铿锵:“每颗子弹、每场厮杀,都不能忘!”这便是柏学泉用热血与生命写就的史诗——在勋章的背后,挺立着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永远激荡着抵御外侮的呐喊。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