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浙江省档案馆隆重推出《声音档案馆——浙江记忆》有声档案文化精品。精选部分有代表性的声音档案,请著名播音员配音。从革命先烈的慷慨奋战,到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从绿水青山的生态蝶变,到数智时代的浙江担当。用声音讲述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的浙江精神,唤醒深藏于听众内心深处的浙江记忆。
今天播发《郝龙清:从抗战医护到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
“因为我年纪小,还有我有非常严重的哮喘病,所以部队不肯收留我,把我送到南安诊所去,去学护士去。”这是抗战老兵郝龙清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原声档案。
郝龙清(来源:都市快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日军沿津浦铁路进入山东境内,经徐州会战后,山东全省沦陷。随后,各种抗日武装在山东境内迅速成立。
战火也迅速烧到了郝龙清的家乡——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郝家许村。1945年3月,为报日伪军杀父之仇,年仅16岁的郝龙清参加了八路军,但因身体原因,不能直接到抗战一线,最终成为胶东军区南海一分所的一名护理员,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八路军的英勇。
郝龙清回忆:当时日军经常来村里扫荡,为了保密和保证伤员的安全,他们医务员一律不穿军装。日军一来,郝龙清就与战友们把伤员转移到地道里,因为隐蔽得好,从没被来扫荡的日军发现过。
郝龙清旧照(来源:都市快报)
虽然没有直接经历战争的残酷,但在后方的郝龙清,每天看到鲜血淋漓的伤员。在郝龙清的记忆中,有2名伤员,他这辈子都忘不了,一名徒手夺枪,另一名巧用手榴弹。郝龙清原声档案:“他非常勇敢,他就骑在马上,去抢夺日本鬼子手里的‘歪把子’机枪,结果这儿(手臂)中弹太重,造成粉碎性骨折,他必须做截肢手术,把胳膊割掉。”
另一位伤员用一枚手榴弹炸退了敌军,拯救了整个村庄。郝龙清原声档案:“他就一枚手榴弹,他硬是不当俘虏,他刚好卧倒在地上,把手榴弹拉响,当他苏醒过来后,他的肠子淌了满地,他的肚皮全部被炸开了。他爬起来,自己把肠子塞到肚子里头,再等待救援。”
每每提起这些往事,郝龙清都是一边抹眼泪一边自豪坚定地说:“我们的战士没有一个怕死的。”
郝龙清与青年官兵(来源:浙江武警)
1946年,郝龙清退役返回家乡。1947年春天,郝龙清第二次参军,成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27军的一名卫生员,参加了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期间多次立功。1950年,郝龙清随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后,郝龙清参加了飞行员选拔,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
郝龙清航校毕业证书(来源:都市快报)
1979年,郝龙清部队转业后,定居杭州。退休后,他把过往岁月中的抗战故事一一写了下来。此外,郝龙清还研读抗战历史。他说,作为抗战老兵,他有新时代的责任。郝龙清原声档案:“我们对社会承担了很多的责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就把党的光辉历史,我们军队的光荣传统等,讲给年轻人听,所以我必须学习,跟他们讲甚至把当前的形势结合进去。”
郝龙清的故事不仅是战争年代的缩影,更是一盏照亮当下的精神明灯。它提醒我们:和平的根基是无数先烈以生命夯实的,而历史的真相需要亲历者守护、后来者传承。先烈们激励着我们当代青年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在各自的战场上——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平凡的岗位,延续这份家国情怀,书写新的英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