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庆元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档案馆)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阅档读史》专栏,以档案之珍品,展庆元之风华,并于2024年6月12日推出第一期《庆元古城记忆》。
在我国,许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古城墙,它是一个城市的标配。鲜为人知的是,在古代,庆元也有古城墙。历史上,庆元疆域有多大?古城墙何时修建?城墙筑在哪里?有多长多高?……带着一系列的历史疑问,记者到县档案馆寻踪探究。
县档案馆方志编辑科科长吴青介绍,这张《庆元县境全图》,是来自清光绪三年(1877年)出版的《庆元县志》卷首图,地图标注了庆元疆域情况:东西长230里,南北宽125里。清代庆元设3个乡,分别是松源乡、从政乡、荣庆乡,统辖十二个都,570个村。“都”是古代的行政单位,至今庆元还有“五都”“八都”等地名。
县治以县署为中心分为东隅、西隅。其中,东隅统2图辖6村,西隅统2图辖9村。县城地势险要,四面环山,前有霞帔山、后有象山、温阳山在其左,石龙山在其右,仙桃山在东南、薰山锦山在西北,棘兰隘、喜鹊隘、马蹄隘、石壁隘是进出庆元的重要关卡。
庆元建县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县城并没有城墙,后来因何种缘由,筑城墙呢?
吴青对记者解疑释惑道:“庆元古城墙始建于1546年,初衷是为了抵御倭寇的入侵”。明朝嘉靖年间,浙闽沿海一带倭患严重,为防御倭寇侵犯,保障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全,知县陈泽主持筑造古城墙。
古城墙规模很小,以衙署为中心,圈进原来的下宅,上仓,野塘,竹林头以及杭桥一部分地,周长约200丈,高1.8丈,厚1.4丈,分1560个垛。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周绅又将南城改筑到云鹤山上,加长城墙60余丈,扩大了城内的范围,故县衙位置偏北。
城墙原开四门,东称丰山门,位于现电信局门口附近;南称济川门,位于济川路口附近;西称薰阜门,位于现在看守所附近;北称云龙门,位于石龙街和星光路的交叉路口。城门上建有城楼,东南两面还加建了敌楼,环城建有12座窝铺(守卫士兵歇宿之所)。城的北面临松源溪,西面是金溪,东南面凿有城池(护城河),深一丈,宽二丈。
此后城墙曾多次遭水冲,但水过之后都作了修复,一直到1949年庆元解放,保存较为完好。20世纪50年代,在旧城改造中,古城墙被拆除。目前仅存的唯一遗迹在竹坑溪边星光路的路基下面,由条石砌成,长约10米。
虽然现在城墙和城门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它遗留下来的历史信息是庆元县城历史的宝藏,等候着人们去发掘它更多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