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奖:“我的心向着你们”——茅盾一生的追求有感

来源:桐乡市史志研究室、市档案馆 戴雨琦

  我最初认识茅盾,是学生时代教科书里的文章与文下短短三两行的作者注释。在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位辛辣讽刺社会黑暗,热烈赞美人民群众的意气书生形象,感受一位由新文化运动中滋养起来的革命文学巨匠的拳拳爱国之心。这份朦胧又模糊的印象随着时间流逝也渐渐淡忘在岁月里。


  再次认识茅盾,缘于来到桐乡市档案馆工作。桐乡是茅盾的故乡,而故乡人民从未忘记这位“可爱的故乡人”。在桐乡,热爱茅盾、研究茅盾的氛围很浓;在桐乡,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这种浓厚而深沉的热爱。作为桐乡红色四杰之一,茅盾其人远不止是一位作家,他还是一位信念坚定的革命者。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便坚定得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将文学理念与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这种终生追随党,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文学家”和“革命家”这两种身份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茅盾之子韦韬曾经说过:“桐乡无疑是研究茅盾、关心茅盾、保存茅盾档案和文物最好的地方。”可能正是因为冥冥之中斩不断得与家乡的联系,使得桐乡市档案馆与茅盾一家紧紧联系在一起。2007年,承载着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浓浓的桑梓之情,千件茅盾珍档荣归故里,入藏桐乡市档案馆,其中仅茅盾的手稿原件就多达610件、14200余页。所以在档案馆的日常工作中,我常常能接触到与茅盾相关的信息与资料:在桐乡人民与各方力量的努力下,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时隔十五年终回桐乡,家乡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馆藏茅盾珍贵档案亮相浙江廉洁家教家风版本展,让大众看到茅盾及其家人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克勤克俭的优良家风与家国情怀;《茅盾传》新书首发式在茅盾母校乌镇植材小学举行,新书以详实史实资料还原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信息使我浸润在认识茅盾,走进茅盾的浓厚氛围。

  近期,茅盾珍贵手迹档案展在桐乡市档案馆举行,展厅罗列百件珍贵手迹档案,以“鸿鹄之志”“文以载道”“再现流年”“君子之交”“乡情家风”五个篇章展示了茅盾革命的一生、创作的一生。在展厅内驻足观看,会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恍惚感。不大的展厅,浓缩了茅盾的一生,纵观其生平贡献,可以清楚地看到茅盾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也是矢志不渝的。

  茅盾在少年时期便立志“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成长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青年时代的茅盾渴望斗争。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20岁的茅盾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叩开文学创作的大门。他尖锐地批判社会黑暗面,反映被压迫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关注着国家与社会的命运。在这期间,他结交了一批进步青年。1920年10月,茅盾经李达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我党最早的53名党员之一。“一大”召开后,茅盾就投入了党早期的活动与斗争中。借着编辑身份的掩护,茅盾担任直属中央的秘密联络员。尽管这个工作十分危险,但是改变家国命运的热切希望像一把火般在他心中燃烧。

  1927年大革命失败。茅盾蛰伏在上海创作了以大革命失败为背景的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暗喻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执笔亦从戎,尽管革命事业遇到挫折,但仍然要坚持追求,革命事业终将冲破黑暗。茅盾用作品反映时代和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精神,映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因时局动荡,茅盾一度与党失去了联系。即使如此,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仍然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作为革命者,茅盾即使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也从未停止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奋斗;作为文学家,他根植现实生活,紧贴人民群众,以为反映社会面貌为己任,将文学创作与革命实践始终联系在一起。最终不负众望,1933年创作出长篇巨作《子夜》,显示了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实迹。身在党外,心在党内,茅盾对共产党忠诚不渝、初心未改。

  1940年,茅盾离开新疆抵达延安,曾向中共中央提出恢复党员身份的请求,想要留在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党中央研究以后,认为他留在党外工作,对革命对人民更为有利,他二话不说,毅然接受了党的安排,将子女留在延安,自己携夫人赴重庆工作。茅盾以在新疆所获感受,写出著名散文《风景读》与《白杨礼赞》。他的身离开了延安,但他的心始终向着延安,向着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也有人劝茅盾重新入党,茅盾没有同意。他说了一番让人动容的话:“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我不是党员,但是我一直以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现在共产党得了天下,我不想再来分享共产党的荣誉了。”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怀着无比忠诚,以笔斗争,为党的成长与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茅盾在革命胜利后能够有这样崇高的精神境界,向世人展示了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纯粹与忠诚。

  临终前,茅盾致信党中央提出恢复党籍的心愿。中共中央根据他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还茅盾一个本来的政治面目。茅盾在致党中央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党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共产党员,这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这不仅仅是一封临终信,更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燃烧着的赤肝胆心。茅盾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完全展现。

  “我的心向着你们”,这是茅盾的肺腑之言,也是其一生的写照。不在盛名时慕名而来 也不会在低谷时转身离开,无论身处何处,心始终向着党。茅盾一生初心不改、红心向党;以笔为矛、心系人民;坚守信仰,勇于斗争。茅盾一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追求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理想,为党的事业不停息的战斗,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桐乡市档案馆的一份子,我深感荣幸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红色档案和红色人物事迹。这些珍贵的资料和故事,记录了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纯粹高尚的理想信念,每一份档案都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学习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财富。“我的心向着你们”,茅盾的一生始终向着党,作为年轻党员的我,也要传承这份火红炽热的爱,心向着党、向着人民。学习茅盾,年轻党员不仅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学习茅盾,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学习茅盾,淡漠名利,廉洁自律,艰苦朴素,公而忘私。读档案、学档案,感受革命先辈的激昂岁月与无悔奋斗,更能提醒我坚守红心,对党忠诚的意义所在。(戴雨琦 桐乡市史志研究室、市档案馆)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