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奖:以历史看明天——游览温州博物馆有感

来源:温州市鹿城区委党史研究室 夏盛铭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往往存放着属于这片土地古往今来的记忆。很多时候,人们的记忆往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可靠,感性的认识会让主观的眼光失去客观的支撑。因此,当我们走在博物馆里,可以感觉到一种从这些静态的物品当中透露出来的冷静与理智,而正是借着这些展陈在玻璃柜中的历史的凝结,让我们得以离开熟悉的、自我的意识环境,进入过去的、历史的语境,去思考在这些文字和物品背后所蕴藏的记忆,去想象那些不应该被尘封的过往,去理解在这些过去之中,能够看到怎样的明天。

  有的人认为,历史是可以建构出来的。这或许是指历史中有关思想或者是哲学的部分。从这个方面而言,很难说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当漫步在博物馆的历史馆展厅中时,这种想法就很难真正地留在人的心中。不论从遗址当中挖掘出来的文物,或是经由捐赠而来的手迹,这些实际存在的物品无一不用自己的存在证明“历史”这一概念绝非建构,而是穿过时间的锁链,来到每个人面前的。

  越过古代的历史,从清末到建国,百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之中看来似乎很短,可落在个人的身上却近乎于一生。开放口岸不仅仅是对商业和经济的冲击,更是让温州人们一同迎来了思想与时代上的大变革。

温州博物馆-“东瓯三杰”照片

  历经晚清系列变局,主张变法维新的“三孙五黄”,在他们言论影响下,温州新一代知识分子更是以振兴祖国为己任,如被称为“东瓯三杰”的陈虬、宋恕、陈黻宸。他们将思想化作武器,用理论武装自己,如果说没有实践的思想是口头支票,那么没有思想的实践同样也会失去方向。水滴万千便能穿石,或许不是每个想法都能够达成它本身的愿望,但是能够迈出接受的这一步,难道不是同等重要吗?

  展馆按照时间进行布展,于是我们就跟着历史的脚步,了解到当时随着西风东渐,温州的近代文化教育开始新盛,各类新式学校、医院也相继成立,大批学界精英的崛起,使得温州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近代文化的地区之一。继续向前,就会看到时间来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外读书或教书的温州进步青年如郑振铎、周守良等人积极传播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成立了永嘉新学会,创办《新学报》;周予同、金嵘轩等人在瑞安创立知行社,推广平民教育。后来又有郑之纲等40多人结成会文学社,组织讲演团、创设图书馆和平民学校等等……

  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如何才能想象那个时候的风雨飘摇呢?看着展陈出来的泛黄的照片,字迹依然清晰的手稿,传唱至今的校歌,从这些细节当中我们能够以它们作为通往过去的时光机,稍稍窥见一些当年的热血激昂。那是多么热情的一个年代,为了祖国的安危、人民的思想,这些都能够激起爱国者们心中的责任感,愿意为了这样纯粹的目标和理想,去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岁月。

  历史不是独立的,它会继承那些前人遗留下来的手艺、物件、土地、思想……但历史又不是主动的,它的主体是人民,是人民去选择要使用哪些传承下来的、属于过去的、通向未来的东西。也正是有了前面的这些铺垫,温州的进步青年才会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也为温州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温州博物馆——“红色浙南”

  量变创造质变,这也让人不由得会联想到蝴蝶效应。历史在成为历史之前,也并非静态,而是动态的。在这样的动态中,每个人做出的细微举动,都会导致不同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显著差异。如果那个时候我们的革命前人们,没有积极地适应环境,没有主动地选择合适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武器,没有奋力地去为自己决定的事业投入热情,还会有在日军侵略时的团结抵抗,在战火连绵时的坚定卫国,在同胞们遭遇悲惨时的牺牲吗?纵然历史是个很难说“假如”、“万一”的固定过去式,但我仍然认为,没有这些铺垫,就绝对不会通向后面的路。

  在1924年12月于浙南出现了最早的浙南共产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同样是一个为后来者指明道路的灯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样也是因为这火源被人们不断接过,用意志和生命将它延续下去。这些岁月中人们历经的挣扎与痛苦,于现在通过文字、照片和文物被我们阅读,但我们又能够体会到多少其中的感情呢?当我们离开教科书,离开公式化的语境,真正地站在博物馆的史料面前时,或许才是真正地开始阅读历史,也才是真正地可以从历史中读出一些有关未来的可能。

  温州博物馆-红军武器展陈

  博物馆里展出的武器,只是看着它们就会忍不住想象。它们都是被怎样的革命前辈们握在手里呢?每个人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在上战场前,都是一条鲜活的、灿烂的生命,但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他们同样能够压抑住那些不会轻易消失的惊恐,在对党的忠诚和真情之下献出自己的生命。历史书上不会写下每个逝去的生命,我们总说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但我认为绝非是这样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前赴后继的无名英雄,历史才能够拥有前进的车轮,才能够向着人民群众选择的方向前进。历史又何尝不是一种属于人民群众的记忆呢?如果人们没有忘记这些付出的英雄,哪怕仅仅是这样的追忆,他们也能够以这样振奋人心的模样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就如坚强不屈、不惧死生的高阿银,遇到国民党保卫团的包围时,就算力竭也不停下反抗。他身带炸药,尚未来得及卸下藏好,就被层层搜索的敌人查获抓住,带往前堡杀害;也如决不投降的红军战士郑宗灶,坚定地守在尖刀岩路口,哪怕用来抵抗的石块用尽也不撤退,直到敌人将他打得血肉模糊也咬牙死撑,决不投降……

  尽管馆里没有记录他们的英雄事迹,可他们的故事仍然会被我们记住。因为若是没有他们,历史便不会被这样铸造,而如果我们就此遗忘了这些历史,我们也会逐渐失去初心,在纷乱的前进途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革命前辈战士们的坚定和纯粹,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前进的灯塔。他们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就会通向光明的明天。


  温州博物馆-抗日期间进步书刊

  在抗日期间,温州经历三次沦陷。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温州人民也没有就此倒下,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奋战反抗。在抗战的过程中,温州进步期刊如雨后春笋,不断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思想需要有实践的土壤,实践也需要思想的引导。正是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之下,温州的进步人士和人民群众,才能够一次次地坚守阵地,抵抗侵略者的入侵,最后迎来了和平解放。

  回望历史,我们不仅仅会看到繁华,也同样会看到苦难。无论是哪一个,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回望、去了解,它们都会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养料。没有什么道路是无端走出来的,正是因为这些一份份沉淀下来的知识,我们才能够不断地以此为鉴,砥砺前行。走出博物馆,更是从岁月为我们上的历史课中出来,只有从其中汲取我们需要的精神,沿着红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开拓未来,才能够真正从历史看明天,从过去走向更加伟大的未来。(夏盛铭 温州市鹿城区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