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奖:墨汁里的信仰味道

来源:义乌市委组织部 金灿

  1920年的初春,就在一间简陋的柴屋里,一位小伙子正在奋笔疾书。刺骨的寒风透过墙缝钻了进来,冻得他手脚发麻,他却只是搓搓手,又开始继续写。心疼儿子的母亲特意送来了粽子和祛寒的红糖,让儿子边吃边琢磨。过了一会,不放心的母亲在外面问:“融儿,红糖够不够甜?”小伙子回答:“够甜,够甜!”但是当母亲来收拾碗筷时,却惊讶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一点没有少,原来小伙子专注于译书而误把墨汁当红糖吃了。这个小伙子就是陈望道,他翻译的这本书叫《共产党宣言》。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面对《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向大家讲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他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我曾有幸参加中宣部、文化旅游部主办的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作为陈望道的老乡,我的选题自然马上想到了他误把墨汁当红糖吃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已是众人耳熟能详,如何才能讲出新意,一度令我十分纠结。为此,我翻阅了大量关于陈望道的资料,各种信息反而让我更加无从下手,讲解稿的撰写也陷入了困境。于是我专门来到陈望道故居,想从中找一找灵感。

  陈望道故居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建于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坐北朝南,是一座前廊式天井院结构的砖木建筑,具有浙中民居的典型特点,并于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经营染料生意,家境算得上小康,步入这座小院,白墙黛瓦掩映在一片浓郁的绿色之中,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前院的牛腿、雀替、门窗等处均有木雕装饰,寄托着陈家对生活的美好期许。陈望道正是在这里,接受了他的开蒙教育,并以这里为起点,走出山村,开始他的求索真理之旅。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屋距离故居不远,相对僻静,虽然原屋后来毁于火灾,令人略感遗憾,但如今的柴屋是根据原样进行复建的,并在里面对当年的翻译场景进行了复原,从中可一窥当时简陋的译书环境:空间狭小、光线昏暗,一块铺板加两条凳子,就是书桌,除了翻译必备的油灯、笔砚、书籍,陪伴陈望道的只有一捆捆的干柴。这样的寂寞和清冷却是他甘之如饴的,真理的“火种”早已在他的内心腾烧出熊熊巨火,荡涤着如磐的黑夜。这里,正是“中国共产党信仰火种引燃地”。

  想象着如豆烛火摇曳之下,那个奋笔疾书的背影,我在这里找到了灵感的火花,就以问句来开头,为观众设置悬念:“一座偏远的小山村、一间简陋的柴屋、一个消瘦的身影,为什么会让习近平总书记如此牵挂?” 最终的讲稿仅1100多字,我却查阅了十万余字的资料。我希望通过一个小故事,展示处于历史岔口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与抉择的历程,以此告诉大家,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共产主义,墨汁因何而甜。故事情节是载体,而红色精神才是主心骨,是需要传递给观众的信仰火种。

  我没有接受过讲解专业培训,讲解技巧也不如很多播音主持专业的讲解员,但我的演绎还是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认可,最终获评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回想起来,我觉得还是内容为王,只有心中有昆仑,把故事写得真实贴切,让人实实在在感知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之后,我更频繁地走进陈望道故居,去为更多的人讲述陈望道的故事。因此机缘,我熟悉了更多关于陈望道的故事,从东渡扶桑探求强国富民的济世之道,到翻译宣言寻求思想解放的革命之道,到无问西东求索思想真谛的真理之道,陈望道始终“信仰坚定、追心逐梦”。尽管曾经历了退党、再次入党,但陈望道用一生证明了“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

  站在故居的天井里,质朴的青石板总是让人觉得踏实可靠,我便会思绪翩跹,总觉得这里就像陈望道的心灵栖息地,在他迷惘、彷徨的时候回到这里就能汲取到精神的力量。所以,在接到邵力子邀约的时候,他会选择回到这里来翻译《共产党宣言》,因为他深知这不是一篇普通的约稿信,而是时代的使命、历史的重任,是唤醒中国这头东方睡狮最为嘹亮而有力的号角!回到最熟悉的地方,他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家乡能给予他最温暖的拥抱、最坚实的守护、最深沉的力量。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虽然诞生于柴屋里昏暗的灯光下,但犹如高悬于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以其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进而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毛泽东主席说:《共产党宣言》让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同志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可以说,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建立了一个党,一个党缔造了一个国!陈望道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不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教育和引导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源泉。

  1964年4月,陈望道致信家乡,表示:“将我的房屋六间送给大家,作为党、团或文教之用,了却我多年的心愿。”如今,望道先生的心愿早已达成,陈望道故居已是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探寻初心与使命的红色高地,他们接续望道先生的精神烽火,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收获了“信仰之甜”,我也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无比骄傲。

  只有了解,才能深爱,才可能为自己生活的这一片热土付出所有。走进党史教育基地,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中不断汲取复兴图强的力量,转化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斗志,贯穿到学习、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恪尽职守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奔竞不息、再上层楼!(金灿 义乌市委组织部)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