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追忆那一抹永不褪色的红……

来源:三门县档案馆 朱红

  初冬的亭旁,清清爽爽的蓝天白云,层层叠叠的绿色梯田,妖妖娆娆的五彩月季,依然如春般的绚烂。然而,在我视线中无法抹去,在我脑海里永久刻录的却是那四季都在的鲜艳的红,那抹中国红深深地渗入亭旁这片曾经被先烈们的热血染红的土地,静默悠然,深情款款。“红色”是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感动,“红色”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和人生底色,“红色”是红旗漫卷、高歌行进的奋斗征程。

  当我走进亭旁革命老区,爬上神圣的黄豹山,站在巍巍山巅伫立着的亭旁起义纪念碑前,当我面对以身殉国的烈士铜像,吟读着铜像上隽刻着的烈士简介时,不禁双眼模糊,泪流满面。每位烈士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逮捕后于狱中英勇就义,他们中最年轻的两位当年不到20岁,最大的也不过30出头,这让我想起战争片中的监狱里那些非人折磨的镜头,还有集中营、渣滓洞……烈士们被折磨到牺牲,仍不屈不饶,那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和理想支撑,坚如磐石,志坚如钢。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铸就时代前进的精神高地,更是改变中国命运的磅礴力量,一百年来,信仰在奋斗中淬火,让冲破荆棘的意志一代传承一代,构成了一个国家为强大而探索的思想史,也构成了一个民族为复兴而奋斗的心灵史。

  1928年,亭旁起义打响了浙江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立了亭旁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并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亭旁区苏维埃政府,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如今,硝烟已散,英雄长眠,而镌刻在历史遗迹上的革命精神,仍散发着光芒,每一座烈士铜像,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不仅要把信仰藏在深邃的中国文化里,藏在优美的唐诗和宋词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后人的故事里,更要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如此,每一天的当下都会充满奋进的力量和被和平安宁包围的幸福。 

  我触摸着亭旁起义遗址上的每一寸城墙,沿着红色小巷,走进了烈士包定、包子聪的故居。高大的门庭和圆形的飞檐,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透露着主人在当地尊贵的身份和不俗的眼光,而烈士却把自己的家作为亭旁起义总指挥部,在亭旁起义坚持斗争的20多天里,史载革命志士经常是凌晨、拂晓时,倾盆大雨中,不分昼夜地工作,甚至连续4天4夜不睡觉,舍安逸生活于不顾,视富贵荣华如草芥,那刻在骨子里的奉献与大爱,早已化为红色基因,

  融入精神的DNA,无法分离。1949年2月17日,共产党组织解放了三门县城,为我省第一个解放的县,这与亭旁起义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亭旁起义虽然在敌人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它作为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发动的数百次武装起义中的一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产生了广泛的革命影响。亭旁起义发生在蒋介石老家奉化附近,极大地震惊了远近的地主豪绅,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根基。在这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博斗中,共产党的政策与国民党的暴行,恰成鲜明对比,从而深深地教育了广大劳苦群众,使他们真切地感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工人阶级并肩战斗,才能打倒封建地主,分到田地,改善生活,才有出头日子。党的土地革命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中共中央高度肯定了亭旁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失败不久,1928年6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这次亭旁斗争及今后工作的指示”指出:“这次亭旁党部能够利用农民在生活最痛苦的时候(青黄不接的时候)发动当地农民平粜、抗捐、抗麦租及加资斗争,并且根据当时群众斗争的要求与情绪,聚集农民用游击斗争的方式去求群众斗争的扩大与发展,中共认为是必要而且正确的策略。”

  即使跨越90多年的时空,亭旁起义铸就的“赤胆忠诚、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勤劳善良的亭旁人接续奋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释放红色力量,推动美丽乡村振兴,亭旁起义红色遗址群已被列为省红色教育基地;“台州海防署”古城墙巍然屹立;“1928”非遗商业街区两侧房屋仿清民居“青砖黛瓦马头墙”整齐排列;初心广场前的“浙江红旗第一飘”雕塑涤荡心灵。亭旁镇还成立专家顾问团、乡贤指导团、红色义工团、民俗演艺团、讲解团等,共同演绎亭旁红色旅游开发协奏曲。红色是精神根脉,绿色是资源财富,如今的亭旁正实施着“红色+绿色”的空间叠加战略,举全县之力打造亭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集全民之智创建非遗主题小镇,发展红色经济,点燃崭新梦想,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我庆幸,我的名字是“红”,我更是土生土长的浙江省三门县亭旁人,更庆幸的是,我是三门县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参与者,也成为了亭旁镇红旗第一飘的10支志愿服务队的见证者。在红色景区保洁、平安夜巡、抗台救灾、防疫抗疫、关爱留守儿童、爱心义卖等多项公益活动中,上千名志愿者化身“红马甲”,穿梭于亭旁这片依然滚烫的热土,他们用行动彰显着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血脉永续、根基永固、红色永不褪,追忆、追随、追赶, 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携手奔跑……(朱红 三门县档案馆)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