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历史不会被遗忘——打卡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有感

来源:衢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 丁少华

  在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随处可见庙宇、古塔、宗祠和城楼等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然而在这片古老的历史街区中,还坐落着一座较为现代的徽派建筑,它就是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1998年清明节前后,为悼念死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衢州民众,细菌战衢州受害者协会首任会长杨大方等人决定在细菌战首批遇难者黄廖氏故居修建陈列馆。2008年7月7日,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建成开馆,面积约300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展示日军在衢州实施细菌战罪行的综合性展馆。2014年8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无声的历史

  走进展览馆,灯光略显昏暗,到处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氛。陈列室里除了有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相关罪证文物外,还借助数字化手段,通过场景还原、3D影视、多点触摸等方式来增加参观者的直观感触。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向活生生的人体注射鼠疫、炭疽、伤寒等细菌的画面,更可恨的还有三五成群的日军,竟伪装成老百姓,在居民饮用的水井中投入霍乱菌、伤寒和副伤寒菌等。我们还看到了细菌战的幸存者们,他们虽然活了下来,却长期生活在病痛的煎熬中,痛不欲生。一幅幅血腥残忍的画面,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据,一段段令人震憾的文字,看后真是令人发指!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政府为应对传染病所做的大量工作,及时成立防疫领导组织,封锁疫区焚毁疫宅、设立临时留验所、动员民众进行消毒、就地隔离鼠疫霍乱伤寒病人、进行疫苗预防注射等。还有许多国际友人在积极地帮助我们,有美国人、德国人、俄罗斯人、加拿大人及部分有良知的日本人,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日军发动细菌战的原始资料和珍贵图片,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医疗救助。 

  二、为何是衢州?

  日军实施细菌战的地域上是广阔的,攻击目标不是局限于一两个城镇,而是针对从沿海到浙赣交通线的广大地区。衢州位于闽浙皖赣四省边际地区,浙赣铁路穿境而过,且建有东南地区最大的军用机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日军就将衢州列为对华作战计划中的主要攻击目标,对衢州实施细菌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40年起,日军先后两次对衢州实施了大规模的细菌战,造成鼠疫等传染病在衢州广泛流行,时间长达8年之久,给衢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40年的世界很不太平,中国正处在艰难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德国在欧洲发动了全面进攻。面对英、法等国无暇东顾,日本统帅部趁机加快了向东南亚侵略扩张的步伐,决定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力投入东南亚战场,在这种情势下,实施细菌战很快就被日军提上了作战议程。

  1940年10月4日上午9时许,一架日本军机从衢城上空掠过,沿着罗汉井、柴家巷、水亭街、美俗坊一带撒下大量带有鼠疫病菌的麦粒、黄豆、小米、棉花、跳蚤和传单等物品。11月12、13日,柴家巷3号居民吴士英及罗汉井5号居民郑冬香、黄廖氏等相继发病,患者均有头痛、高烧、恶寒、呕吐、出血等症状,三人先后于11月15至17日死亡。不久,衢州市区就出现了大量的死老鼠,鼠疫等传染病相继暴发。一个多月后,衢州因鼠疫暴发流行而被浙江省确定为鼠疫疫区,这便是侵华日军在衢州实行的第一次细菌战。

  1942年4月18日,为报复日军偷袭珍珠港,由美国杜立特中校率领的16架B-52轰炸机从美军航空母舰起飞,成功实施了对日本本土的第一次轰炸,史称“杜立特行动”。此举极大地震动了日本朝野,因该计划以衢州机场为降落基地,且衢州百姓积极救助跳伞的美军飞行员。日军统帅部决定立即发动“浙赣作战”,妄图彻底摧毁浙江前线的衢州、丽水和江西玉山机场,以解除对日本本土的空中威胁。4月30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作战命令,明确本次作战的目的是“击溃浙江省方面之敌,摧毁其主要航空基地,粉碎敌利用该地区轰炸帝国本土企图”。为贯彻日本大本营的这一作战方针,日本陆军参谋部决定将实施细菌战与陆军的地面进攻相结合,以期达到各机场所在地区变为传染病流行区,阻碍中国方面修复和再次使用这些机场。

  1942年5月15日,日军以5个师团和3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分五路向浙赣线发起全面进攻,浙赣战役爆发。与此同时,日军731部队的创始人石井四郎则在哈尔滨的七三一部队本部紧锣密鼓地筹建细菌战远征队和集中力量生产作战所需的各种细菌。8月20日,一支由731部队120名官佐及日军南京“荣字1644细菌部队”36名官佐和士兵共同组成的“远征队”抵达浙江衢县。次日,“远征队”在日军撤离上饶、玉山、江山、常山等地后,随即将鼠疫带菌跳蚤撒播在浙赣交通沿线的居民生活区内,将炭疽菌撒在田间、草地和农作物上,将霍乱、伤寒和副伤寒投入居民生活饮用水井、水池和水塘中,将带菌食品故意投在居民家中,使居民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误饮、误食……

  三、惨痛的代价

  日军在衢州实施的细菌战是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从1940年至1942年,细菌战共造成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等地暴发了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和大流行,累计病死人数达3.9万余人。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仅居民财产损失就达7300多万元,如衢县将疫情最为严重的水亭街、柴家巷、罗汉井等10户34间房屋确定为疫户,全部执行焚毁。不仅如此,疫情还从衢州传播扩散到毗邻各县,造成浙赣地区疫情广泛流行。1940—1948年,为扑灭细菌战所致的各种传染病,上到中央、下至地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派出23支医疗防疫队,医疗防疫人员997人,进驻衢州协助开展医疗防治工作,累计投放医疗防疫药品2000余吨,投入防疫经费1045.57万元。

  四、历史不会被遗忘

  战争虽然早已过去,永田铁山、小泉亲彦、石井四郎等细菌战战犯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然而细菌战所遗留的危害却远未结束。目前衢州市仍有9位细菌战受害幸存者,他们不仅在肉体上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心灵上的创伤更是难以愈合。杨春莲老人,1942年秋感染炭疽,烂脚60余年,为了不让家人为自己医腿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最终绝望地自杀身亡。

  党和政府始终关怀并帮助着他们。2008年7月10日,浙江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浙民低〔2008〕153号),其内容包括:“将二战期间日本细菌战受害者作为特殊救助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帮助他们接受必要的医疗救助,改善他们晚年的生活条件。”

  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纷纷把炽热的爱国情怀落实到为患者的服务中去,万少华团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支队伍。2009年3月,时任柯城区人民医院的万少华医师率先在衢州组建了一支“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小组。为给受害者多一次治疗,少一丝痛苦,添一份温暖,十多年来,万少华带领团队累计上门治疗2000余人次,发放药品2200余人次,回收销毁医疗垃圾1100余公斤。

  我们重温这段悲痛的历史不是为了继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为了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为了不忘使命、开创未来,如今的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已成为衢州市纪念抗战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细菌战历史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惨痛的历史真相面前,日本政府非但没有进行认真的反思悔过,反而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不断美化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细菌战、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等,对于这些逆历史潮流的挑衅,我们既要针锋相对地用事实来辩驳,更要不断地发展自己,只有祖国的强大才能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才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丁少华 衢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