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越”是故里情,“城”中风骨存——探寻鲁迅故里的红色印记

来源:马山街道中心幼儿园 黄菁

  绍兴越城,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之盛誉,在此有着王羲之、陆游、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先贤遗迹遍布于此。在老城区8.3平方公里范围内,现有各级文保单位73处,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众多的文保单位、历史街区、知名景点、党性教育基地中鲁迅故里无疑是绍兴的“镇城之宝”。

  红色印记——说说民族战士:鲁迅

  说到鲁迅故里,不得不提到被誉为”民族魂”、一个人养活一城人的鲁迅。他是伟大的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国民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由之含义,他的文学作品极具批判性,充满着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的批判,他的作品,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了他精辟无比的见解,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民族团结的力量,爱国的力量,关注现实、不畏强权、敢于批判的力量。他独特的爱国救亡之心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有志青年,而他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写照,当下身为人民公仆的我们更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老百姓的意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红色印记——鲁迅故里 孕育文人风骨

  要走进鲁迅,传承鲁迅红色文化精神,得从走进鲁迅故里这条具有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说起,在赏如画美景、听古韵越剧、摇悠悠乌篷船中,让我们一起去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人物、感受鲁迅先生生活的真实场景,找寻鲁迅先生的文人风骨,探寻故里的红色印记。

  绍兴鲁迅故里有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土谷祠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行走在两旁幽深大树下的青石板路、传统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的白墙黑瓦、绿茵茵的爬山虎不时透着勃勃生机、街边不时飘过些许黄酒香味、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感受街区的一步一景、河水在头戴乌毡帽的船夫轻轻划桨中不时泛起清波……

  正是在这处很寻常的街巷,鲁迅先生目睹了封建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各色各样的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平平常常的景物在他笔下情趣盎然,司空见惯的故事在他笔下千迂百回。文学之魂就像沃土上的乔木,土壤越肥,乔木越壮。鲁迅创作扎根在百姓的沃土之中,因而,他的文学作品精神昂扬,感人肺腑。

  红色印记——鲁迅故里故居 见证成长 体味社会冷暖

  鲁迅出生于士大夫大家族,七岁开始结束启蒙教育,十二岁在三味书屋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然而,十三岁那年,鲁迅的祖父深陷科场案子被关进监狱,加上父亲病重去世,家道中落,这些经让他看清了社会的冷暖。也为他今后的”弃医从文、投笔从戎”打下了基础,故里中的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都是鲁迅童年学习生活的场所。

  鲁迅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等组成。正堂上有一方匾:德寿堂。两边楹柱上用行书刻着一副对联:身无半文心通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尽管岁月流逝了许多年,依然昭示着许多怀旧风情的后人。

  鲁迅祖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截至2017年1月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德寿堂”是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百草园是鲁迅和小伙伴的童年乐园,追求自由的天性的鲁迅和小伙伴们乐而不疲地游戏于其中。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鸣蝉、黄蜂,叫天子……都是鲁迅笔下快乐源泉。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私塾。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在这里,鲁迅先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鲁迅儿时就刻苦读书,他的书桌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勉励自己而刻下的。鲁迅从小就惜时如金。

  红色印记——鲁迅纪念馆:民族战士的民族魂

  绍兴鲁迅纪念馆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在全面反映鲁迅一生业绩,以及思想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反映鲁迅与故乡绍兴的渊源关系,具有鲜明的绍兴地域特色。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红色印记——鲁迅笔下风情园:芸芸众生折射社会百态

  鲁迅笔下风情园环境优雅且寓古迹,为古城保存最完好的花园式台门。依次设立“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四个主题陈列馆。它以鲁迅笔下的人物、风俗为载体,再现了绍兴独特的风土人情。

  位于咸亨酒店的门口雕塑正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咸亨酒店,喝一碗花雕酒,嚼一把茴香豆,就近请教那个唯一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先生,茴香豆的“茴″字究竟有几种写法。

  土谷祠就是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塑像,每年的四月十四,便有人来烧香拜佛,祈求好收成。平时很冷清,故而成了无家可归的乞丐、游民的暂栖地。鲁迅从这群流浪汉中看到了民族的劣根性,创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

  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长期生活和教书所居住的地方,是保护和延续绍兴古城传统风貌的典型,蕴藏了鲁迅先生不惧强权的批判精神,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


  红色印记——发扬民族魂 赓续红色血脉

  鲁迅故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灶一床、一河一桥,再联想到先生的振聋发聩的文学作品,那真是字字热血,句句酸泪,篇篇铮骨。鲁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希望,明白了中国文学的方向,只有植根于民众之中,写出民众感情,揭出民族病痛,寻求治病的良药,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文学。

  鲁迅故里是绍兴的记忆和名片,也是文明文化的传承,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要充分运用鲁迅故里这片红色资源沃土,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汲取传统文化资源的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感召和滋养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黄菁 马山街道中心幼儿园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