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北仑,每天坐着公交沿着329国道上下班,匆匆又匆匆的路程让人无暇顾及路边的风景,可当路过霞浦时,“中共第一部党章守护地”几个大字,却牢牢吸引住我的目光,让我感到震撼的同时又多了些许疑惑,身为党员的我,那时便暗自在心里留下了探寻的种子。
作为初入北仑的外乡人,对北仑的印象还停留在港口、工厂、九峰山等标志性地区。直到来到党章学堂才明白,在北仑高耸的烟囱与海港的背景下还有这样一抹红色的底色。初窥张人亚党章学堂外景,不同于各种规模宏大、造型现代的博物馆,学堂位于北仑区霞浦街道新浦老屋,是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建筑。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多次修葺屹立不倒。静立其中,仿佛重新回到纷乱的民国,沉浸式的去体会张人亚同志的光辉事迹。
静泉亦微澜,激荡少年行
通过参观学堂里收藏的诸多关于张人亚同志相关事迹的文物和珍贵藏品,我也开始慢慢了解他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年出生于霞浦本地的农民家庭,作为长子被父亲送往霞浦学堂就读,后入镇海县城求学。同当时千千万万个“小镇青年”一样,16岁那年,家里再也无力供他上学。他来到上海,在南京路上的老凤祥银楼当了一名制作金银饰品的工人。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不但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思潮最活跃的城市。身处社会底层的张人亚无疑受到了进步思潮的影响,他的学业虽止步于中学,对学习的渴望却从未熄灭。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关于革命、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书籍,这些进步思想重新塑造了张人亚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了解了张人亚同志的青年成长史,不由感慨,他是一个为革命而生的人,20世纪初的上海已被称为“魔都”,这不仅代表着上海的繁荣发达也反衬出上海的复杂混乱。身为社会底层的张人亚不但没有被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腐蚀,反而清醒的站在自身阶级的层面表达出对旧社会的痛恨。“我现在情愿和小孩子一样上学去,过去的虽然糟蹋了,未来的或者还好补救一点……”。这是1921年2月出版的第8期《解放画报》杂志里,刊登出的张人亚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一个曾经迷茫现在却无比坚定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少年强则国强,这一阶段的革命思想深刻影响着张人亚同志的人生,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新旧交替之际的新青年是如何成长为一名革命斗士。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张人亚同志的觉醒,让我深深体会到青年人学习的重要性,张人亚同志的中学学历,在民国初年文盲率约80%的中国,已算是知识分子,同时身为金银业工人的他也是工人阶级第一部分。当时上海的工人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扩张而蓬勃发展,各阶级,各党派在上海的畸形繁荣下暗流涌动。思想进步、阅读过大量进步书籍的张人亚同志,已经在精神层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准备投入这汹涌的革命大潮,踏上那前途未卜的漫漫长路。张人亚同志在上海的这一段经历,让我感受到思想的力量,进步的思想让他获得了“新生”,生于旧社会的他一只脚已经迈入了新社会,也为他之后的选择奠定了基础,那坚如磐石的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不由让我想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的一句话“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张人亚同志无疑是觉醒青年中的先行者。
人亚涌潮头,初定磐石意
走进学堂内部的张人亚事迹陈列室,一本充满岁月痕迹的小册子静静躺在那里,这便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章。这部历经百年的珍贵党章便是张人亚同志精神的凝聚,那坚如磐石的守护。
1922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次年,张人亚同志便毅然决然地加入我党,成为当时仅有的几名工人党员之一。通过历史资料和现代影视剧的再现,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上海各种势力犬牙交错,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反动势力的迫害,帝国主义的压制都让党的工作很难开展,此时的张人亚同志毫不畏惧,凭借自己金银业工人领袖的身份率领工人展开如火如荼的工人革命运动,极大的扩大了我党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也有利支持了我党在上海的革命运动。1927之后,面临严峻的革命形势更是转战各地,通过自己在金银锻造行业的专业技能,为困难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量经费,这种风雨飘摇之际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是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赞扬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和白求恩同志一样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也正是此时他将包含不易保存的一批重要文件带回了霞浦老家,交给了自己的老父亲张爵谦保管。“这些资料很珍贵,比我的命还重要,您要替我好好保护。”自己的儿子在离别时只留给自己一句不明所以的交代和一个决绝离去的背影。老父亲也无暇多想,在当时敏感的政治环境下,通过给张人亚同志修衣冠冢这种方式将这些珍贵的文件保存了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见天日。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战斗,张人亚父子冒着生命危险的守护,更是让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张人亚坚信,党的事业是崇高的,革命一定会成功。他的父亲可能没有这么崇高的觉悟,他只做到了一点,相信自己的儿子,这种
相信根植于深沉的父爱,中国人对爱的表达是含蓄而坚定的,因此这种爱让这对父子的守护坚如磐石。
此时我也有了疑问,张人亚同志呢?张人亚同志在哪里?如此出名的人物,之前的我却对他一无所知,虽然心里已有了不好的猜想,可当我继续参观时,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牺牲那年,张人亚34岁。”这是1933年出版的《红色中华》报纸上《追悼张人亚同志》中的一句话。在我党近百年的历史中涌现出无数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有同志牺牲在战斗的枪林弹雨,有同志牺牲在敌人的残酷牢笼,张人亚同志牺牲在路上,是的,是在工作的路上,没有我想象中壮烈,却让我更加感动,那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力量感动着我,张人亚同志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临终的遗物也不过是几件行李,甚至没有给家人的遗言,最后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遗冢无人所知。他的人生可以说是生时轰轰烈烈,没有一刻停下脚步,永远在路上,走时波澜不惊,踽踽前行的背影悄悄消失在了路上。建党百年历史中,有无数张人亚这样的同志为了实现党的理想默默无闻的奋斗,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张人亚这样的共产党人,我们的党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短短数小时的参观很快过去,可心中的澎湃之情久久不散,张人亚同志的一生,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身为青年党员的我,更要努力提升自己,不断的去学习充实自己,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负韶华。正如国家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盼,回首百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始终未变。
走出党章学堂,天色稍晚,深秋的宁波,空气澄澈清冷,我稍稍平复激荡的心情,一抬头已是霞光满天。(张太行 宁波市北仑区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