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待到来年春风起,花开满树又一季

来源: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服务中心 石承承

  深秋的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当一片落叶悠悠荡荡地落在李敏烈士墓上,不是一岁凋零的叹息,而是百年激荡的吟唱。沉酣一梦,待到来年春风起,枝头又是一片新绿,就像我们的思念,绵延漫长……

  (1)

  走进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二楼展厅,280.5厘米高的红色木柱格外引人注目。指尖抚过,触感斑驳,仿佛一下把人带回到1944年2月21日,那个寒冷的冬日——

  下午4点多,太阳早早西沉,凛冽的北风在四明山间啸叫。本该是家家户户冒起炊烟、张罗晚饭的时刻,樟村十字路口的一阵骚动打断了这份平静——

  尚未修建完成的店屋的一根木柱上,绑着一名年轻女子,身上只穿了单薄的衬衣和短裤,裸露的皮肤早已冻青。

  不少人一眼就认出,被绑的是曾在鄞西樟水区崔夹岙启明小学教书的李敏老师。

  她任教期间颇受孩子和家长喜欢,因为她年轻、有朝气,喜欢唱歌,“河里的鱼儿要用水来养,抗日的军队要老百姓帮。军队打仗在前线,老百姓帮忙在后方……”总能唱得人热血沸腾。

  其实,她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中共樟水区委书记。对于她的这一身份,当地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但都把它当做一个秘密“烂”在肚子里。

  看着被冻得奄奄一息的李敏,还有荷枪实弹的国民党顽军,围观百姓的心情复杂极了:有心疼,有不忍,有气愤,有无奈,有恐惧……

  面对敌人当众的严刑拷问,李敏始终咬紧牙关,不吐半字。敌人恼羞成怒,一刀、两刀……一连扎了27刀,她很快变成了一个“血人”。

  现场一片死寂,只有北风肆虐呼啸。渐渐的,人群中传来女人压抑的哭声。

  李敏就这样牺牲了。那一年,她才20岁。

  鲜血浸染的木柱被保存下来,成了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作为悲壮历史的“亲历者”,它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每个从它面前经过的人心里,无声呐喊:历史不能忘记!

  (2)

  在木柱旁,还有一尊李敏烈士的雕像。短发迎风飞扬,满脸意气风发。这张纯净的脸就这样被定格在最美好的年纪,让人唏嘘不已,也发人深省:

  是什么支撑这个年轻的女孩在如花的年纪做出如此勇敢的抉择?又是什么支撑她忍常人所不能忍的痛苦,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

  1936年,为谋生计,12岁的李敏跟随母亲到日本人办的纱厂当童工。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遭受日本人、工头的辱骂和殴打……这段非人的经历在李敏心中点燃仇恨的火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敏随父母回到家乡镇海,进入学校求学。在校园里,她遇见了一群追求进步的老师和同学,读到了一本本宣扬共产主义思想的书籍。就像夜路中亮起的明灯,指引这个懵懂的少年找到前进的方向。

  1942年,李敏到鄞县梅园乡“鄞西小学教师暑期训练班”学习。这是党组织为在鄞西地区开展革命斗争而开办的干部培训班。此时的李敏越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正是在这一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出发,顺着樟溪而上,李敏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启明小学依然伫立,虽然校舍已经破败,但门楣上的红色五角星依旧耀眼。推开虚掩的门——

  李敏曾在这里跟孩子们讲述抗日故事,教唱抗日歌曲,有时还会带着孩子们跟随抗日宣传队到附近的村子进行抗日宣传;

  她还和同志们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妇女识字班,在劳苦大众的心中播撒下一颗颗抗日救亡图存的种子。她找到了自己的明灯,而她也成为更多人的“明灯”。

  1943年,党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对鄞江新区的领导,任命李敏为该区区委书记。而这一年,李敏也不过19岁,却已经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时隔近80年,李敏能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不仅因为她“死得光荣”,更因为她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懵懂无知的年纪,就敢于做出勇敢的抉择,敢于守护坚定的信念。

  (3)

  在享受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繁华盛世时,有时也会想:如果没有牺牲,李敏应该会像大多数女孩那样,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1942年夏天,在“鄞西小学教师暑期训练班”上,李敏第一次见到王甸。他是训练班的辅导员,也是李敏的入党介绍人。正值青春,又有着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一种单纯的感情在两个年轻人心中慢慢滋长。

  只是,风雨飘摇的年代,并没有给两个年轻人互诉衷肠的机会。

  1943年秋天,浙东的抗战形势就像季节一样变得萧瑟,不仅到处是鬼子的据点,国民党顽军也不断调集武装力量,对浙东根据地进行围剿。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每一个人都早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儿女情长只能暂时放在一边。

  1944年农历正月的一天,在反顽动员会上,王甸再次见到李敏,并赠给她一首小诗:“面对敌人的刺刀,应像士敏土(水泥)一样的坚强。让我们分担,光荣或是死亡。”

  那是对战友的鼓励,更是对心仪的姑娘,对珍贵的感情的期盼: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最终的光荣。

  可就在这次见面之后的三天,李敏被国民党“浙保”二团抓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李敏牺牲的噩耗,对当时正在四明山上打游击的王甸来说,无疑是沉痛的打击。他冒着生命危险赶回樟村,扒开埋藏李敏尸体的土堆,但此时已是无法挽回的物是人非。

  之后,王甸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但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和他一起为革命奋斗的战友,没有忘记那双清澈的眼眸。特别是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成立后,他几乎每年清明都会写一封信来,请陵园的工作人员在李敏烈士的墓前点燃,以表思念。

  人们常说,时间会冲淡一切。可经由共同理想浇灌,经受生死考验的感情,却自有跨越千山万水,穿越历史长河而越发浓烈的力量。敢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同样拥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4)

  巍峨青山埋忠骨。李敏的墓就在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墓区第二排居中的位置。尽管她没有后代,但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来祭奠她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人们对她的思念,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绝。

  李敏牺牲后,国民党顽军曾发布公告,五天内不准收尸,否则一律按共产党论处。可就在第二天晚上,当地的老百姓就将她的遗体偷运出来,埋在山间。

  同年12月11日,随着革命形势日趋明朗,人们对烈士的思念之情也变得越发灼烈,自发聚集到一起悼念烈士,并将烈士灵柩安葬在如今的陵园。

  1951年,当时鄞县的广大群众主动捐款、献工,建成了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烈士陵园,成为浙江省最早建立的革命烈士陵园之一。

  1993年,四十不惑的崔春利经过革命烈士纪念塔,无意中看到雨水从李敏烈士浮雕像的脸庞滑落,宛如泪珠。这一幕让他大为震撼,更是萌生了“到革命烈士陵园去,当一个守墓人”的想法。

  当年挤在人群中,亲眼目睹李敏被敌人刺杀的王永年,把义务宣讲包括李敏烈士在内的四明山革命英烈事迹,视作自己的“分内事”。他甚至仔细到,为不同群体撰写不同的宣讲稿。他家书桌上一摞摞字迹工整的讲稿里,字字句句不提思念,却诉尽思念。

  读小学六年级的应诺菡在成为“小红缨”宣讲团的一名小小宣讲员,一次次走进纪念馆后,开始渐渐理解李敏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孩为什么要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中,“信仰”“理想”“坚守”……一个个“大”词,在一个个血肉之躯面前,变得如此生动、丰富,而有感染力。

  在鄞西这方红色热土上,大批的革命者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换来了山河无恙,烟火寻常,也养育了一方百姓不忘来时路,不惧新征程的风格。()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