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奖:浙江红旗第一飘——致包定烈士

来源:三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刘从进

  一、起义

  历史推开二十世纪的大门,中华大地迎来了亘古未有之大变局。南昌起义一声炮响,共产党人开始肩扛天宇。

  “八七会议”,中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1927年底制定了《中央工作计划》,派人巡视湖南、浙江等地,布置以发动工农暴动为中心的工作。192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作出决议要在浙南发动一次乡村暴动,那里是蒋介石的老家,有着特殊的意义。

  宁海县委贯彻省委精神,决定成立武装部队,总部设在亭旁;打算通过举行暴动,循环游击,扩大影响,与周边各县取得联系,以期建立浙东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因此,亭旁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的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起义,是浙江首义,后来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

  彼时亭旁属宁海,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山区,土地贫瘠,稻菽荒芜,百姓生活苦难深重。当年人们赶集走亲,从家里穿着旧衣服,来到一个亭子旁才换上新衣服,久而在这个亭子旁形成了一个街市,叫亭旁。

  三门湾畔潮涌浪腾,亭旁山上高天厚土。在这片绵延的群山上,世代繁衍着勤劳勇敢的子民。就在新世纪的第一年1901年,亭旁包家村诞生了一个人,叫包定。这个特殊的年份似乎预示着冥冥的历史定数,包定自幼聪颖,擅诗文,长大后被称为“亭旁才子”。他生于亭旁长于亭旁,对亭旁人民的生活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他不满现实黑暗,同情百姓苦难,期盼着改造社会造福人民,一再地以诗句发出慨叹:

  无奈中原离乱甚,问谁仗剑拯斯民?(《村居杂咏》)

  破浪雄怀,请缨壮志,空向心头触。(《念奴娇·深宵读罢》)

  1927年夏,他到当时共产党人掌控的有着先进革命思想的宁海中学任庶务主任,马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宁海县委委员。同年11月受指派回亭旁,担任亭山小学校长,长衫、围巾、眼镜、书卷,一幅高格的民国文人打扮。他以教书为掩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1月中共亭旁区委成立,任区委书记,3月兼任县常委,负责在亭旁发展建立农会和党团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抗租、反对增加田赋、实行平粜等斗争。至当年5月,短短几个月中全区党团员发展到700多人,包家、任家、中门、南溪等地均建立了党支部,革命力量迅速壮大。

  革命,让包定抒发出英雄豪气——

  浪花磅礴暗鸿蒙,夭矫神蛇起海中。

  石骨撑空芒射日,待看飞上扶桑东!(《又和蛇蟠岛韵》)

  而原计划在1928年秋收时发动的起义,因四月的南溪事件被迫提前举行,南溪事件成了亭旁起义的导火线。

  1928年5月20日夜,在谷仓岭头的深山里来自亭旁、海游、珠岙、桑洲四区的革命骨干,就着幽暗微红的灯火召开会议,讨论提前起义事宜,决定成立红军指挥部,推选包定为红军总指挥。

  1928年5月25日深夜,大雨滂沱。在亭旁东南数公里之外的丹丘寺,集结了来自四周的农民。他们肩背土枪、火药枪,手攥长矛、大刀,精神饱满,等待命令。雨声中,包定宣布了暴动红军的组织机构及其领导人名单和革委会决议,然后对224名武装农民进行编队。

  26日拂晓,起义部队高举镰刀斧头的大红旗,扛着土枪、火药枪、长矛、大刀,大襟前挂着红布条,在包定的英勇指挥下,浩浩荡荡向亭旁进军,沿途不断有民众加入。当地政府和土豪闻风逃窜,起义军迅速占领了亭旁镇。街上贴满了“打倒蒋介石”、“实行土地革命”“杀尽豪绅地主”“没收反动派财产”等革命标语。

  一千多人的队伍齐集城隍殿,汇成革命的洪流。包定登上戏台振臂高呼,宣布解散反动机构,宣告亭旁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成立,包定任主席。宣布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共产主义革命。

  为欢庆新生的红色政权,革命群众举行了盛大的游行示威。亭旁大地沸腾了!亭旁区苏维埃政权,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从此红旗高高飘扬在亭山亭水上空。

  二、就义

  黄昏,老城隍庙里下起了雨。一个穿着长衫的书生孑然独立,雨落在脸上一明一暗地变幻,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深邃的影子。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由于当时革命实力尚很薄弱,反革命力量强大,起义被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何应钦密令缴杀,腥风血雨中,新生革命政权被扼杀。很多革命者壮烈牺牲,包定辗转天台,后任中共天台县委书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9年3月赴杭州向省委汇报工作,由于叛徒告密省委已经被破坏。包定在武林路被捕,关押在杭州松木场监狱。

  在狱中包定一直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受尽折磨,却镇定自若,不忧不惧,坚贞不屈开展与国民党当局的斗争。并写下大量诗词,激励后人继续从事革命工作,要用鲜血洗净旧世界的罪恶。

  包定于1930年6月22日英勇就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死前写下就义诗:“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

  包定同志短暂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节气,他带着一种彻底改造旧秩序,再造世界的那份对理想主义的苦恋,怀着实现人类至高福祉的抱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

  ——是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让他在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上日夜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发现了脚下土地中新鲜的养料和古老的秘密。

  ——是高超的智慧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让他指挥了这一场被写入史册的英勇起义。

  ——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让他做到视死如归。

  你的生命在最绚烂的年华里戛然而止,却像一个铿锵的休止符,余音缭绕不绝。李大钊说,有时壮烈的牺牲更能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三、回响

  历史已慢慢远去,却总是响彻着遥远的回声。

  正是由于早期革命打下的基础,1949年2月17日,在解放军还没有渡过长江的时候,三门县在强大的革命力量的攻势下自发解放,成了浙江省第一个解放的县。

  后人为了纪念亭旁起义和包定同志,保存和修葺了一批亭旁起义遗址,现已成为浙江省三大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鹤山上,前国防部长张爱萍书写的“亭旁起义纪念碑”如巨凿插天,朝映日色,夕燃艳光,可称凝固之史诗。

  今年,是亭旁起义九十五周年,我是一个朝觐者。又是五月,黄豹山上韶华灼灼,烈士雕像依然穿着长袍,打着围巾;依然戴着眼镜,手握书卷。他的身边草木繁茂,生生不息。雕像背面是他写的诗《春日坐黄豹山》:“擎杯闲唱大江东,俯仰徘徊兴致浓。飞出一溪戏水鹜,吹来满膝落花风。绿杨堤外渔舟泊,黄豹山前天地空。最是西南遥望好,万家烟火夕阳红。”

  镇区城隍庙前那条古老的街上,如今阳光灿烂、如释重负,老人们一有空就成堆坐在庙前的长凳上喝茶闲聊,谈论着当年的那场起义,既有从容仪态,也会热血沸腾。

  那天黄昏,一个老人指给我当年谋划起义的文昌阁,宣布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旧戏台。他高扬着手臂倾斜着身子做出努力而坚定的样子。他说自己就住在城隍庙前,好几代了,他现在七十六岁,亭旁起义暴发那时候还没有出生,关于起义和包定的事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理想永远高于死亡,正像苍天总在海洋之上。那个时代热血澎湃,故事繁多,老百姓的心中住着一张千年不老的笑脸。你是一个先知者,在荒野里奔走呼告,以唤醒世人;你是一个布道者,在大地上掘井挖水,为别人解渴;你是一个革命者,在高山上举镐开路,谋人民幸福。

  日月昭昭,乾坤朗朗,功成不必在我。只要这片土地上的后人获得了幸福的生活,你就可以含笑长眠于地下。(刘从进 三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