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其他类

绍兴:让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更接地气

来源:浙江在线

  现在大家对垃圾分类不陌生,但真正做起来总觉得有点麻烦:要么分不清种类,要么嫌步骤多,要么担心分了白分。其实,智能分类不一定非得用多复杂的技术,关键是贴近平常生活,让人觉得“简单、有用、愿意做”。下面这几个想法,就是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习惯出发,既靠谱又好实现。

  一、家门口的“分类小助手”:让扔垃圾像开冰箱一样自然

  很多人觉得分类麻烦,是因为要走到固定的分类点,还得对着标识想半天。不如把智能分类“搬”到离人最近的地方:

  楼道迷你智能柜:在每层楼道放一个小巧的智能柜,就像小冰箱那么大,分“可回收”“厨余”“其他”三个格子。刷脸或者扫手机就能开门,扔进去之后,柜子会自动称重、计数,屏幕上马上显示“本次分类成功,积分+2”。早上出门顺手一扔,不用特意跑远路。

  会“提醒”的垃圾袋:超市里卖的垃圾袋可以加个小设计——袋子上印着简单的分类图标,比如厨余垃圾袋印个菜叶,可回收垃圾袋印个瓶子。更贴心的是,袋子上有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跳出“常见垃圾分类表”,比如“鸡蛋壳算厨余”“保鲜膜算其他”,做饭时随手查,不用记复杂规则。

  老人专属“语音键”:智能柜上留个大按钮,老人按一下,柜子就会用方言说:“请把剩菜剩饭放进中间的厨余格,纸箱子放进左边的可回收格哦”,比看文字标识清楚多了。

  这种设计不用改生活习惯,就像平时扔垃圾一样自然,哪怕是上了年纪的人也能很快学会。

  二、分类能换“实在好处”:让人越分越有劲

  光靠自觉坚持不了多久,要是能换成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肯定更积极:

  积分能当“小区钱”用:每次正确分类,智能柜会给账户加积分。攒到100分,能换小区门口超市的10元优惠券,或者在物业那儿抵5元停车费;攒到500分,还能兑换一次免费的家庭保洁服务(专门打扫厨房和阳台)。这些都是过日子用得上的东西,比换个小纪念品实在多了。

  家庭“组队”赢奖励:一家人可以绑定一个账户,爸妈扔垃圾加分,孩子帮忙分类也能加分。月底积分排名前20的家庭,物业给送一袋大米或者一桶食用油。这样一来,孩子会催着家长分类,老人也乐意帮家里“攒分”,全家一起参与。

  社区“分类基金”大家分:整个小区每月分类做得好,垃圾处理厂会返还一部分费用,变成“社区基金”。这笔钱怎么用,让居民投票决定——是给老年活动中心添台空调,还是给小区花园种点花,或者给孩子们修个滑梯。大家看到分类能让生活环境变好,自然更有动力。

  这些激励不搞虚的,都和日常生活挂钩,让人觉得“分类不是白费劲,真能得实惠”。

  三、垃圾去哪了?全程“透明”让人放心

  不少人不愿意分类,是怕“自己辛辛苦苦分好,最后还是混在一起运走”。那就让垃圾的去向明明白白,打消大家的顾虑:

  手机查“垃圾行程”:扔完垃圾后,APP上会生成一条记录,写着“您今天投放的1.2公斤厨余垃圾,将于下午3点由专车收运至有机肥厂”。过几天再看,还能看到“已转化为500克有机肥料,用于社区花园施肥”。大家能清楚看到自己分的垃圾真的被好好利用了,心里更踏实。

  小区里设“分类公示栏”:每月贴一张海报,用简单的图表告诉大家:“本小区这个月回收了3000个塑料瓶,相当于少用150升石油;分出5吨厨余垃圾,变成了1吨肥料”。这些数字不用太专业,让人能看懂“我们的努力真的有用”就行。

  定期组织“参观日”:每季度选一天,组织居民去附近的垃圾处理厂看看。比如厨余垃圾怎么变成肥料,废纸怎么变成新作业本。亲眼看到分类后的垃圾能“变废为宝”,比说多少道理都管用。

  透明化的过程能消除大家的疑虑,让分类从“不得不做”变成“愿意去做”。

  四、不同地方,用不同办法:灵活适配各种场景

  小区、学校、菜市场情况不一样,分类方式也得灵活调整,不能搞“一刀切”:

  老小区:小而灵的办法:老小区空间小,就用迷你智能柜,放在楼道或者单元门口,不用占用太大地方。再请个热心的退休大爷大妈当“分类指导员”,早晚高峰在旁边帮忙看看,遇到分错的就顺便提醒一句,大家都是街坊邻居,也乐意听。

  学校:让孩子觉得“有意思”:给学校的垃圾桶贴卡通贴纸,比如可回收物桶画着“废纸宝宝回家啦”,厨余垃圾桶画着“菜叶变魔法”。学生分类一次,能领一张“环保小印章”,攒够10个印章换个笔记本或者铅笔。还可以搞个“班级分类比赛”,赢了的班级能多一节户外活动课,孩子们积极性肯定高。

  菜市场:专门收“厨余垃圾”:菜市场里每天有很多烂菜叶、水果皮,专门设一个大桶收这些,摊主扔进去就能换点小奖励,比如一包纸巾或者一个塑料袋。买菜的人带布袋来,能领一小把葱或者一块姜,慢慢就养成少用塑料袋的习惯。

  这些办法不追求“高大上”,只看适不适合当地情况,简单实用才是最好的。

  五、从源头少产生垃圾:比分类更重要的事

  最好的分类是少产生垃圾,所以还得在“减少垃圾”上想办法:

  超市里的“绿色提醒”:买东西时,手机APP会弹出提示:“这个商品包装是不可回收的,旁边同款商品用的是可回收包装,要不要换一个?”慢慢引导大家买包装简单、好回收的东西。

  快递点“纸箱回收箱”:快递点放个大箱子,大家拆完快递,把纸箱放进去,攒够一定数量能换张5元优惠券。这样既能减少垃圾,又能帮大家省点钱,一举两得。

  其实,生活垃圾智能分类不用搞得很复杂,核心就是“让人觉得方便、有好处、信得过”。就像用手机支付一样,刚开始可能有点不习惯,但一旦用顺了,就会觉得比以前更简单。等大家都觉得分类是件自然的事,咱们的小区会更干净,环境也会更好,这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