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市场主体接近23万家。这些市场主体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可回收物,尤其是其中的低价值部分需要政府兜底。慈溪市自发推动回收行业产业升级,依托固废龙头企业,从末端处置向前端收运整合,通过采取品类协同、科技赋能、两网融合等多项措施,以市场化手段打击“小、散、乱”回收主体,收编吸纳最底层个体“拾荒者”“破乱王”,推动低价值可回收物“兜底”回收,实现回收总量“增加”与政府财政支出“减少”。
一、精细布局回收网点,推动便民交投作业
因地制宜架构“回收投放、交易中转、两网融合”全场景回收网络,提升群众再生资源交投意愿。
一是布局回收投放点位。通过采用投放点、预约、流动、智能回收柜、低附加值回收柜等多种回收方式,开展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提高居民投放可回收物的便利性,全域小区(村)累计完成布点518个,落地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柜150台,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柜2500台,较试点以前布点量增长30%。
二是新建交易中转方式。创新投用社区回收驿站,驿站重点服务周边1.5公里居住区域,开展预约上门回收或者驿站交投服务,试点以来完成回收交易1.45万笔。
三是实施“两网融合”作业。可回收物收运纳入各地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收运并送入分拣中心的回收量纳入垃圾分类成效评价,全市17个镇(街道)单独或协同生活垃圾中转站设置可回收物中转场地,试点后建设完成宗汉分拣中心,目前市内配套坎墩、龙山、宗汉三座大型分拣中心,满足全市分拣需求,并同步开展废旧家电回收业务。
二、搭建政企合作平台,兜底低值可回收物
采用政府支持、企业运作、降低成本措施,实现低价值可回收物兜底回收,增加可回收物回收总量。
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出台《慈溪市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补贴实施细则》,明确补助标准与流程,将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激励社会资本参与体系建设。
二是培育本土龙头企业。由固废龙头企业开展可回收物等生活垃圾“多废共治”服务。龙头企业直接将固废送至处置终端,省去中间贩卖、转运环节,有效降低过程成本,综合平衡高价值可回收物高价回收、低价值可回收物“兜底”回收成本。因具备终端利用与销售能力,企业在无政府补助下,通过开展全品类回收已实现盈利,月均回收低价值可回收物360余吨,坎墩大型分拣中心2025年度净利润预计超100万元/年。
三是试点环卫一体项目。慈溪市尝试在浒山街道、坎墩街道等5个区域实施“环卫一体化”,由政府提供土地配套,并做好统一招标与后期监管,企业全额出资0.7亿元配建管理系统、更新机械设施、整合中转分拣,做好保洁、清运、回收三支队伍的合并管理。保洁、清运队伍同步对高价值、低价值可回收物开展回收并交投至附近可回收物中转场地。试点区域环卫财政支出下降10%,机械作业提升30%,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总量上升15%。
三、量化管理智慧监管,提升整体运转效能
推动再生资源“数字化、便民化、机械化”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再生资源管理体系整体运转效能。
一是加速技术升级换代。积极鼓励动员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升级,由企业搭建智能智慧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网络,引进视觉识别系统,运用车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信息化支撑,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控、人员整合,实现可回收物回收数据可视化精确计量,破解原有回收行业统计难、计税难、管理乱的短板。现阶段交投产生交易数据录入系统累计42.55万笔。
二是开发便民回收载体。配套新开发居民端上门回收便民服务小程序,小程序目前已搭建完成80%,服务回收驿站、分拣中心附近居民,用于回收预约、回收兑换、宣传教育等。
三是推动机器换人工作。引入无人化收运车辆与机械化分拣设施。在浒山街道率先投用全省手台无人驾驶可回收物收运车辆,车辆续航里程达到140公里,完全可替代传统人力接驳,降低人力驾驶成本,破解点多、面广、量小的前端可回收物收运难题。同时,在龙山、宗汉、坎墩三座大型分拣中心引入3条AI智能分拣设施,推动分拣生产线“机器换人”,预计运行成熟后预计分拣效率提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