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通过数字架构创新推动“两网融合”战略落地,构建起全国领先的可回收物智能收运网络体系,该体系以宁波本土相关龙头企业为运营主体,创新性地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环卫垃圾清运网络深度整合,形成“源头分类—智能收运—终端处置”的闭环管理系统。
一、整体可回收物智能收运网络体系建设情况
自2019年体系建设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铺设150台智能回收柜和2200台专用于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回收柜,建成覆盖东部、中部等区域的3个现代化分拣中心,创新试点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便民服务驿站建设。体系核心突破在于运用智能调度系统和机器视觉识别技术,实现可回收物“一屏可见、精确计量”的数字化管理,彻底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统计不准确、管理粗放的行业痛点。
2025年7月正式投用的无人可回收物收运车辆标志着慈溪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正式迈入智能化新阶段,这些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专用车辆与“点—站—场”三级智能收运网络深度协同,构建起体系覆盖范围内快速响应服务圈。商超、企事业单位可通过专属手机App预约“点对点”回收服务,系统自动生成最优收运路线,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路数字化管控,通过源头直送处置终端模式省去传统中间转运环节,使综合运营成本降低40%以上。该体系成功实现高值与低值回收物的动态平衡,织物、玻璃等低值物回收率从建设初期的35%提升至75%。

二、车辆采用具体技术、车辆概况、投入运营具体成本
本项目投用的L4级无人驾驶转运车车身采用轻量化铝合金框架,长3.6米、宽1.4米,集成了行业领先的智能驾驶系统与环保技术方案。
感知系统方面,车辆配备高精度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多模态融合传感器阵列,构建了360度无死角的环境感知能力,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控制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AI决策算法,支持一键发车、动态路径规划和手机APP远程监控三大核心功能。
动力性能方面,车辆采用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组,最高时速40公里,标准工况下续航里程达140公里,载重能力为500公斤,完全满足城市日常再生资源收运作业需求。在智能化管理层面,车辆搭载的5G云端直播监控系统可实现装卸过程的全流程可视化监管,数据实时回传至中央调度平台。环保特性表现突出:采用高效电机驱动及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实现全程零排放,通过声学包优化设计和激光避障系统的精准控制,作业噪音稳定控制在55分贝以下,显著低于传统柴油动力车辆。
投入运营成本由政府与企业协同分担,采用”政企合作”创新模式:政府提供场地配套和政策支持,企业全额出资配建管理系统、更新机械设施及整合中转分拣环节。单车购置成本约20万元/辆,运营数据显示较传统三轮车单日运力提升300%(10吨/日),电费成本0.1元/公里,年节省油费5万元,综合回本周期1.5年(按替代3名工人+1辆燃油车测算)。

三、慈溪无人驾驶车辆运行情况,效率提升情况,节约成本费用情况
慈溪市无人可回收物收运车辆的运营实践充分验证了智能化改造与“点站场”收运模式协同创新的综合效益,在实际运行中,1辆无人车依托“商超、企事业单位点对点—区域回收驿站—街道分拣中心"三级网络架构,日均完成20趟次精准运输任务,月均处理可回收物达300吨规模。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与站点分布数据的深度融合优化,系统将空驶率控制在行业领先的8%以下,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
以浒山街道示范区域为例,该区域配置1个回收驿站和2个分拣中心的网络节点,传统模式下需要3名工人操作的驳运环节,现通过无人车实现全自动"点—站"运输,在同等作业量下人力成本降低75%。高精度地图导航系统实时对接各站点回收量数据,结合动态交通信息智能调整运输路线,使能源消耗减少30%以上。
在“站—场”运输环节,无人车队采用智能错峰调度策略,根据实时订单及处理能力自动分配运输频次,实现产能与运力的最优匹配。针对商超、企事业单位等大型回收点开发的智能预约系统,确保精准上门回收服务,电子交接单与智能称重系统的无缝对接使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8%的高水平,物料损耗较传统手工登记模式下降15个百分点。预计项目年度综合收益预计突破100万元,其中“点站场”模式通过集约化运输降低60%的处置费用,再生资源销售收益贡献30%的利润来源,投资回收周期缩短至18个月,充分体现了智能化改造与创新运营模式带来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