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场景创新类

湖州:构建“数碳赋能、数实融合”多网融合绿色共富新样本

来源:浙江在线

  一、项目背景

  随着“双碳”目标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重视,然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却呈疲软态势,传统回收行业存在“价值链条割裂、数据无法追溯、税务合规困难、市容管理难”等核心痛点,导致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进展缓慢,亟需构建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根本上破解难题。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践行浙江省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融合湖州市创建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本项目基于长兴县生活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两网融合”基础之上,探索并建立“多网融合”数字化绿色共富新路径,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长兴样本”。

  二、主要做法

  项目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创新模式为引擎,在长兴县率先构建了一个以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为基础、融合社区O2O及便民服务形成“多网融合”综合性体系。既提升了垃圾分类管理的数智化水平、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还探索出一条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相结合的新路径,促进低碳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及数碳经济、数实经济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合一,主要做法如下。

  搭建一个数字底座:在三大核心场景已积累居民低碳行为数据超千万条,每日增速达3万条,AI分析指标超70个。

  打造一张数字网络:通过AI+大模型技术,构建覆盖全域、全场景的智能分类与回收网络,实现精准溯源与高效调度。

  建立一个碳积分账户:连接分类、回收、兑换、消费全环节,用绿色激励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形成一套共赢机制:创新“政企社”协同,将零散回收人员转型为“囤碳合伙人”,用“共富小车”实现规范化与增收,解决治理顽疾。

  构建一个产业生态:建立“前-中-末”端产业链,并将前端网点升级为融合便民服务的创业驿站,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三、创新点及成效

  (一)场景适配性:精准匹配多元需求,实现全域覆盖

  构建碳账户体系,激活碳普惠激励。通过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部署垃圾分类AI识别与溯源系统,精准采集居民投放数据并给予碳积分激励,促进居民正确分类。除居住场景外,在社区、商超、单位等场景等布设数字化回收网点,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精准溯源。通过建立多场景基础设施适配推动碳账户普及和碳普惠网络的全面渗透,累计创建超10万碳账户,覆盖个人及家庭、单位、商户、企业等。

  健全数字回收网络,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以全域数字回收网络、统一规范管理、数据互联互通为标准,根据不同群体在行业中的角色和差异需求,精准匹配市场供需,创新建立多链条数字化回收模式,通过平台赋能嫁接资源,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可持续运营。涵盖:社区固定网点回收、居民及商户预约派单回收、单位上门回收、24H自助回收等覆盖所有群体,通过平台和大模型技术,确保资源回收的高效率运作。

  (二)系统性:全链条闭环设计,实现产业生态化

  打造“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全产业”的“四全”循环利用供应链体系。

  建立从前端回收、中端分拣到末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联合国资规划建设数字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数字化交易平台,推动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建立碳账户-分类/回收-碳积分激励-数据资产化路径,实现由生态价值到经济收益的转化。

  (三)管理机制创新:政企社协同与数字化治理

  多元主体协同,高效推动项目实施。政府提供资源与政策支持,为用地、建设及碳账户普及等提供支持。企业提供技术及运营,部署智能化设备与数字化系统。社会组织包括工会、公益组织参与宣传动员,形成“政企社”三方联动。

  数字化闭环应用,实现降本增效。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并分析投放场景“人、场、物”各项指标,为政府工作监管、绩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平台派单系统(AI识别垃圾满溢、落地包即时派单,回收预约派单等)应用,基于数据决策优化投放时段、点位配置、清运频次等措施,大幅提升管理效率,推动实现“1人多点”至无人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超60%。

  行业合规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全链条数据化、全过程信息化,实现全过程高质量追溯,促进“反向开票”执行落地,推动行业税务合规与效率提升,促进政策完善、监管协同和企业合规等,逐步破解行业痛点。同时,整合零散回收人员为“囤碳合伙人”,通过培训、统一管理推动规范化。

  (四)社会参与度提升:碳积分生态与共富行动

  碳积分生态构建,形成可持续激励。建立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碳账户和碳积分生态,充分联合各界资源,丰富碳积分兑换渠道,形成可持续闭环激励,打通线上及线下碳普惠场景,支持兑换商品、服务及商家优惠。与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举办环保活动,推出“碳索者联盟”、“青山行”活动,提升居民参与率,带动参与群体、地方政府、合作企业各方获益。

  推出“绿色共富”行动,促进行业有序发展。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带动群体增收与社会价值提升,形成“生态价值-经济收益-社会认同”的良性循环。将保洁员、督导员等主力军招募为“囤碳阿姨”,为该群体赋能包括技能提升、数字化工具使用(预约派单平台)、收益倍增机制等。同时,联合省供销社推出“绿色共富”行动,提供“共富小车”和智能终端,面向社会招募“囤碳合伙人”,尤其是原有零散回收人员,重塑行业形象,帮助提高收入。通过合规化管理,减少原有行业存在的诸多治理顽疾,对提升城市形象、维护社会稳定、消除消防安全隐患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形成各方获益的良性模式。

  创新集约化经济体系,推动多业态发展。依托囤碳平台推出“家门口创业”模式,回收网点兼具星级工会驿站、环卫工人驿站等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可为创业者提供经营场所、平台引流,通过“绿色积分与新型消费模式”,激活社区经济,创造更多创业就业岗位。同时,回收网点多功能化(商业业态反哺)可摊薄环保投入,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五)可复制性:标准化模块建立,轻资产输出

  建立标准化体系,可快速复制落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建设和运营标准化体系及数字化平台,按阶段模块化实施,可快速复制到其他地区。通过“七统一、一规范”,推动整合零散回收人员“收编-培训-平台化”模式,解决回收行业“小、散、乱”问题,实现轻资产输出。

  具备政策兼容性,易获得政府支持。项目紧跟国家“双碳”“共富”双重战略,高度契合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提质改造、回收循环利用等政策,满足“两新”行动,易获得政府支持。推出的“绿色共富”行动包括“共富小车”“囤碳合伙人”项目符合乡村振兴、就业促进导向。

  (六)成本效益优化:经济可持续与降本增效

  经济效益:长兴县约45万人口市场规模,项目将有效循环利用再生资源22万吨/年,减碳量超87.7万吨/年,预计年产值达6亿元,解决就业300余人,其中吸纳零散回收人员比例超50%。通过资源化提升、垃圾减量化可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生态效益:通过智能分类及回收系统可量化核算碳减排,与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合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碳减排核算课题,助力构建社会源降碳数据资产。经测算,长兴居民侧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降碳认定可为“十五五”降碳指标贡献18.5%。

  本方案实现了场景精准适配、管理机制突破、社会共治创新,尤其适合中小城市及县(区)域推广,为全国提供了一条绿色与共富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