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街道辖区总面积135.6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10个社区,实有人口近14万,日均产生生活垃圾110余吨。由于辖区企业多,外来人口占比高且流动性大,如何实现垃圾有效分类已成为制约城市建设提升的“老大难”问题。对此,青山湖街道通过构建“AI智能督导+共建共享共学+垃圾产业闭环”的垃圾分类新模式,探索实现垃圾智能分类全链条场景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双向提升。
一、生活垃圾分类好,智能监管见真章
(一)小区”智治+共治”,垃圾分类提质效
在辖区内27个物业小区设置了29个AI智能督导投放点,通过智能感知、图像采集、语音提示与后台监管等功能,实现垃圾分类监督体系智慧化升级,构建起“技防+人防”双轨式管理新模式。
1.智能监管全时段,科技赋能强文明
引入具备AI识别能力的智能监控系统,设备清晰拍摄居民投放垃圾全过程,通过图像识别与实时分析判断居民投放垃圾类别,识别诸如乱扔垃圾(扔在桶外)、混投等违规行为,实现实时语音督导与反馈,即时触发温馨的语音提醒“您好,请分类正确投放垃圾”。AI督导可实现7x24小时全天候值守,解决人工督导成本高、覆盖时间有限的核心痛点。
2.多方联动提效能,闭环处置全流程
通过构建“社区+物业+街道”的多方管理机制,打造立体化监管体系。借助移动端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巡查,建立“发现预警、定点处置、结果反馈”标准化处置流程,处置时效提升20%以上。多方管理者均可根据后台系统查看垃圾分类准确率、高频错误类型、投放高峰时段等数据报表并统计识别多次违规投放用户,可实现垃圾分类精准溯源与优化,推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精细化。
(二)智能收集更省心,奖励机制助长效
在研口社区安置小区搭建智慧上门收集检测系统,借助摄像头自动识别和芯片智能分析技术,构建“数据采集—远程传输—平台分析—整改反馈”闭环运行机制,实时掌握垃圾产生量、分类正确率、整改到位率等情况,实现精准分类、精确考核。并通过 "人工智能 + 大数据" 建成智慧监管平台,对数据实时监测,社区根据检测结果可入户精准指导。实现 "数字化到家到社、数字化分层培训"。
智能识别系统通过技术识别与积分激励的双重机制,让居民愿意分类、乐于分类,让垃圾分类成为有价值的“日常行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励居民:
1.数据可视。通过智慧平台和上门收集智能车辆获取公平公正的垃圾分类成绩链接至社区大屏幕,让居民实时看到每日垃圾分类成绩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判,并提出推行分类的改进方案。
2.规律可循。在社区大屏幕实时更新的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让居民及时了解各家各户垃圾分类成绩。参与分类和准确分类的户数达到一定值后,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居民从拒绝垃圾分类投放逐渐引导居民能自主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3.积分换礼。以智能平台为依托,社区根据每家每户每日垃圾分类投放成绩给予积分奖励,此积分可以随时换成礼物,这种以奖代罚颇获居民好感。激励机制方面推行积分兑换制度。居民通过智能设备扫码投放可回收物获得积分,在签约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提升参与积极性。
(三)依托“青和翼”数字平台,赋能治理纵横度
依托“青和翼”数字化平台,实现辖区内14个行政村、5个经合社、10个社区数字垃圾分类智慧平台全覆盖,构建居民上报、中心下派、村社解决的闭环管理体系。居民或巡查员发现垃圾包乱丢等问题,通过青山云卫士平台一键上传图片,系统定位,一键生成工单上传到青和翼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作为中枢大脑系统“快速响应,精准派单”,村社专人专管,接单后10分钟内联系处置员,处置完成后在平台实时反馈。
借助智管系统,形成“多部门联动 + 红黑榜评价”,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管行业管分类”原则分工协作,派出所将垃圾分类纳入出租屋管理,要求房东签订管好租客垃圾分类工作责任状,市场监管所将商户纳入 "红黑榜" 评价体系等。同时依托 "青和翼" 全域智治系统整合的2800余路高清视频监控,实现垃圾分类全时段监管,有效解决垃圾分类监管耗时耗力难题。
二、智慧宣教基地,文明引领新风尚
在研口社区辖区建立了“青山湖街道垃圾分类培训基地”和“研口垃圾减量资源再利用基地”,基地占地1000平方米,投入近500余万元,基地以场景化、游戏化、互动化的设计,让抽象的知识变成可触、可感、可学的知识,并以多媒体科普前沿区、智数互动感知区、游戏沉浸体验区等区域组成,集科技感、互动感、趣味感为一体,从而形成从“认知-实践-宣传”的学习宣传链条。
科普前沿区,借助视频与知识墙来展示青山湖街道对于垃圾分类近年来的经历,借助视频快速了解身边垃圾分类现状及重要意义。该区域凸显智理、智数垃圾分类指导思想贯穿垃圾分类整体工作中,并将垃圾分类转化产业包括种养殖、加工、产品等区域试验过程及垃圾分类“4+1”新模式拉开了序幕,为垃圾分类后续工作开辟一条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智数互动体验对话区的垃圾分类数据大屏与垃圾智能检测机器全方位展示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在大屏上可以清晰显示垃圾分类智能检测的上传照片,实时检测每日垃圾分类收集量与分类正确率,以及垃圾分类的积分排行榜等各项垃圾分类工作具体实时数据,前来体验者会情不自禁地触碰屏幕打开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内容,细观数据的精准度,真正体现了与AI交互中的不由自主地学习。
游戏沉浸体验区全方位设置了适合不同身高年龄的多样化垃圾分类游戏,如地面上的垃圾分类小火车游戏适合幼儿园小朋友和低年龄段学生、墙面上垃圾分类大转盘和垃圾分类射箭区都设置了错落有致的高低区域,可以满足不同身高的学生尽兴地玩和学,并设置了卡片分类区域,适合家长或成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快问快答等等,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游玩方式让体验者久久沉浸在玩学状态,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该基地被临安区分类办授予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自2022年9月以来接待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200多个团队和5000多余人次,并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
此外,青山湖街道以“老杨”志愿者品牌为核心,打造了“老杨”亭社垃圾分类志愿站,成为青山垃圾分类和环卫工作人员培训的实践基地,并带动孵化红领巾、新青山人、巾帼实践队等6支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并以“老杨2.0”为命题在临安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风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佳绩。
三、垃圾分类产业化,生物智能效益优
作为临安区首个推进垃圾产业化的试点街道,青山湖街道联合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深入合作,如曾在基地设立黑水虻、蚯蚓、鸡、鱼养殖试验区,及中草药、蔬菜类、花卉类等高值化经济作物试验种植区等,积累了生活垃圾环保肥料、养殖、种植的初步经验。成功引进含留美博士在内的一批专业化人才,利用黑水虻传化技术进行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置,顺利实现易腐垃圾处置的闭环。本项目已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平台,并成功摸索出规模化机械化养殖黑水虻的机器设备雏形。依托该平台,成功获批“专家工作站”,引入顶尖科研力量持续进行垃圾产业化处置技术优化与创新。
顺应垃圾分类新形势,青山湖街道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水平推进、高质量落实,在推广、监管、破题上下苦功夫,着力构建“全民参与、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走向“新常态”。通过“智治+共治+共享”相融合的全链条模式开启垃圾分类精细化治理新篇章,让科技之光照亮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