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场景创新类

舟山:构建海岛智能化治理新范式

来源:浙江在线

  一、创新背景:破解传统难题,谋求治理新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传统垃圾分类模式面临督导成本高、居民参与率与准确率提升难、数据支撑薄弱、管理效率低下等痛点。2018年以来,浙江省深入开展生活垃圾治理"五大"专项行动,普陀区积极响应,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184个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创建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67个,商业街“撤桶进店”69条,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置率、资源化利用率均实现100%,回收利用率达69.51%,并五次获评省级垃圾分类优秀县区。

  然而,传统垃圾分类模式长期依赖“人海战术”,面临督导员队伍年龄老化、成本高昂、管理粗放、居民参与感和获得感不强等瓶颈问题。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普陀区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智能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模式重构,形成以“智能设备全覆盖、数据平台全集成、管理机制全创新”为核心的“智能分类新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分类场景创新”模式。

  二、核心做法:构建“一核多元、智能协同”的创新场景,我区的创新并非单一设备的简单堆砌,而是围绕“智慧大脑”构建的一套系统化解决方案。

  (一)智能设备“多元覆盖”,打造便捷高效投放场景我们构建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智能设备矩阵:

  1.AI智能设备(主力核心):累计部署225套,实现居民小区智能化全覆盖。具备多种无接触登录(刷卡、手机号、人脸、扫码)投递方式、投放行为监测、自动语音督导等功能,显著提升了投放便捷性与规范性。其核心价值在于“AI桶边督导”功能,实现对居民投放行为的实时规范与数据采集,替代50%以上的人工督导岗位。

  2.智能回收设备(积分激励):累计部署81套,提供一站式可回收物交投服务,通过积分奖励、数据采集等功能,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实现源头分类回收,提升了可回收物分类收集效率。

  3.垃圾破袋设备(前沿探索):已开展试点,探索“无接触破袋+自动识别+精准积分”的进阶模式,为下一步破解厨余垃圾分类难题储备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数据平台“智慧赋能”,构建精准高效管理中枢打造全区统一的SaaS级垃圾分类智慧云平台,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

  1.数据全集成:全面接入各类智能设备数据,强化智慧云平台的中枢作用,构建全区统一的垃圾分类大数据资源池,汇聚居民投放、垃圾量、违规行为等全量数据。

  2.分析智能化:深化大数据分析应用,自动生成多维度动态分析图表,建立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垃圾产生量、优化清运路线、识别问题高发点位、评估政策效果,为精准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力支撑。例如,对每周误时投放3次以上的用户,系统自动生成清单,指导小区物业进行点对点宣传,干预效率提升数倍。

  3.管执联动化:与智慧城管系统对接,实现智能报警、案件线上流转与闭环处理,大幅提升执法监管效能。通过居民投放行为数据,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绿色账户”或信用积分体系,形成正向激励与软性约束。

  (三)管理机制“颠覆创新”,实现成本效益最优化本次创新的最大亮点在于对传统人海战术的彻底革新:

  1.深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物业落实+居民参与”机制:

  政府角色:定标准、强监管、优考核。完善并推广《普陀区“撤桶并点”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考核办法》,利用平台数据、日常巡查及街道反馈对小区物业进行客观、精准的考核评级,将评级结果与“以奖代补”资金直接挂钩,使“奖补”资金分配更科学、更公平。

  市场力量:鼓励专业公司提供智能设备运维、再生资源回收、数据服务等一体化运营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引入竞争,提升专业化和效率。

  物业责任:负责点位的日常维护、宣传引导等初步管理,通过“以奖代补”和考核,进一步激发物业公司管理主体责任,使其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管理”,实现了政府从“花钱养人”到“花钱买服务、买效益”的根本转变。

  居民参与:持续通过积分兑换、红黑榜等方式激励居民。利用平台数据开展个性化、点对点的宣传引导(如对分类效果持续不佳的用户发送指导信息),提升宣传效能。

  2.成本效益持续优化:

  (1)成本优化:AI设备替代传统人工督导,降低人力成本。

  传统模式:全区184个小区配置投放点位管理员和再生资源回收员,合计共需390余人,人力成本高达约1600余万元/年。

  新型模式:初始投入主要为智能设备采购和平台建设费用,长期运营人力成本较低。一次性投入AI智能设备费用近1000万元(智能面板设计寿命5年),对有物业小区的持续运营成本转化为对物业的“以奖代补”资金;对无物业小区使用传统人力管理模式。配置投放点位管理员和再生资源回收员数量降至180人,人力成本资金降至约800万元/年,直接节约政府长期运营成本45.4%以上。

  (2)效益优化:

  分类成效: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达69.51%,可回收物收运量较2019年提升3倍以上。

  执法效能:建立"采集—上报—立案—处理—反馈—结案"全流程数字化管理;2024年办理垃圾分类案件540余起,同比增长26.3%,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四)人文关怀“贯穿始终”,提升居民参与满意度坚持技术应用与人性化服务并行:

  1.社会参与度稳步提升:AI设备注册从5.6万户增长至7万户,使用率超75%;“一户一卡”智慧分类结合数据驱动的精准宣传,绑定身份信息,实现投放行为可追溯,有效促进了居民习惯养成和分类准确率提升。

  2.人性化服务持续改善:为全区323个投放点实施生物除臭(120万元/年)并加装193个遮雨棚(47万元),并将其纳入新建小区规划中,打造整洁、友好、无异味的投放环境,提升居民投放体验和满意度。

  3.多元化激励与宣传:丰富积分兑换礼品库,对接更多商业资源,提供更实用、更吸引人的兑换选择,积分奖励机制增强居民积极性,如浙能蓝庭小区参与率达99%;利用新媒体、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宣传智能分类的便捷性和环保意义,分享成功案例和居民心得;公开垃圾分类成效数据,增强居民的成就感和参与感。

  现有实践表明,通过智能技术和模式创新,完全可以在提升分类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长期运营成本,并改善居民体验。当前已具备从“试点探索”向“系统化场景创新”和“模式推广”升级的条件。

  三、推广建议与未来规划

  推广路径

  1.阶段推广:可优先在省内沿海城市及中等规模城区推广。

  2.政策支持:建议省级部门出台智能分类设备补贴政策。

  3.标准制定:推动AI识别、数据接口等技术标准统一。

  (二)持续优化方向

  1.提升AI识别精度:二期破袋设备易腐垃圾识别准确率目标90%以上。

  2.深化信用体系应用:将垃圾分类行为纳入居民环境信用档案。

  3.拓展资源化利用: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四、创新价值总结

  普陀区通过“智能设备+数据平台+机制创新+人文关怀”系统构建了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新场景,实现了从“人治”到“智治”的转变,在提升分类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长期运营成本,增强居民参与感与满意度。该模式具备较强的场景适应性、系统整合性和区域可复制性,不仅适用于沿海城市,也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实践基础。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