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场景创新类

杭州:全链人工智能可回收物体系场景建设

来源:浙江在线

  一、背景与意义:以数智化重塑再生资源生态链

  要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推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支持建设集中分拣处理中心。杭州市作为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始终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居民分类投放、社区回收清运等民生小事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大事中,通过数智化手段构建再生资源全链条闭环体系,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感受绿色发展温度,在家门口的环保中共享生态红利。

  临平区作为实践前沿,紧扣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3万亿元的目标,响应省政府“建设300个再生资源集中分拣处理中心”的部署,自2023年11月全域推行智能回收投放分拣体系以来,通过政企协同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民生实效。目前,该体系已覆盖全区112.7万人口,成为国内首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型智能模式全覆盖区域,用“绿色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诠释“生态文明建设为民、惠民、利民”的深刻内涵。

  二、场景核心维度解析

  (一)系统性与全链协同

  1.四级数智化架构

  2.闭环运行机制居民扫码投放→数据触发云平台→车辆最优路径收运→AI分拣中心精准处理→再生原料直供下游企业,形成“数据驱动、智能调度、价值再生”的完整生态。

  (二)场景适配性与弹性扩展

  1.模块化设计适配多元场景

  设备参数灵活调整:智能箱体容量(0.5-3m³)、分拣线品类(6大基础模块+定制扩展)可按区域需求配置。

  地域文化融合:如福州结合人文特色设计“古风智能驿站”,单站日均回收量达2吨。

  2.多气候与空间适应性

  防雨防尘箱体、宽温域运行,覆盖老旧小区、新建社区、商业综合体等场景。

  (三)可复制性验证

  1.标准化推广基础

  主导起草《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国标);

  输出“设备参数库+运营SOP手册+数据接口标准”三大工具包。    2.全国规模化落地

  三、机制创新与治理突破

  (一)管理机制创新:政企协同“双引擎”驱动

  1.政策-技术双轮联动

  政府端:提供场地、规划再生资源节点,将分拣中心纳入城市基础设施。

  企业端:承担技术研发与运营,通过ERP系统向政府开放实时数据接口,实现联合监管。

  2.碳资产数字化管理     建立“回收碳积分”体系,年减碳7.43万吨数据接入地方碳普惠平台,探索资源再生与碳交易挂钩机制。

  (二)社会参与度提升: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1. 行为激励设计

  积分即时兑换(1kg纸=0.8元日用品)、社区绿色排行榜、碳积分公益捐赠。

  2.成效对比

  三、转化成效:从试点到全国复制,数据见证跃迁

  (一)生态效益:减碳成果看得见

  2024年一整年,临平区通过该体系年减少生活垃圾焚烧量7.94万吨,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7.43万吨;智能回收箱交叉污染率下降80%,让可回收物“从源头就干净”,大幅提升再生利用价值。

  (二)经济效益:成本降下去,产值升上来

  在成本端,智能回收箱使收运成本降低40%,黑灯工厂模式让分拣中心人力成本下降65%;在产值端,分拣中心年处理10万吨可回收物,创造1.5亿元产值,其中分类后的再生原料附加值提升30%-50%。

  (三)社会效益:群众参与度提上来

  “分好啦”APP用户突破40万,覆盖临平区90%家庭,居民投放准确率从62%提升至91%;收运及时率达99.3%,群众投诉量下降75%。临平区连续5年获评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优秀单位,连续3年获杭州市考核“一等奖”,印证了“绿色治理”与“民心所向”的同频共振。

  (四)推广复制:从杭州样板到全国实践

  该模式已在全国27个省市落地,年回收再生资源逾80万吨。在北京怀柔数智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实现高、低可回收物全品类处理;在福建福州,智能回收驿站结合当地人文特色优化驿站格局,日均单个驿站回收可达2吨。这些实践证明,数智再生体系可根据不同地域调整“设备参数”与“运营模式”,具备全国推广的适配性。

  从社区智能回收箱到黑灯工厂,从“分好啦”APP到全链ERP系统,以数智化手段打通再生资源回收“第一公里”,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既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理念,化作居民指尖可触的“绿色积分”、家门口的洁净社区;也为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铺就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点绿成金”之路。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