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场景创新类

杭州:一户一码社区经济生态链模型

来源:浙江在线

  一、方案背景与意义

  在新型城镇化与“双碳”战略背景下,传统垃圾分类面临政府投入成本高、物业管理效率低、居民参与度低等痛点。本方案利用居民垃圾投放的高频次特点,通过设备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积分商业化,将居民垃圾投放行为转化为商业流量导流,一方面以利驱动居民持续分类,另一面通过积分导流市场化商业接入,降低政府持续投入,通过居民垃圾投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分类效率,实现良性循环。

  本方案由“AI智能分类收集点、生活垃圾数字化管控体系、居民碳积分激励机制、商业流量变现系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等五大模块组成。以社区为治理的基本单元,以“科技赋能、循环经济、数字治理、民生提质”为核心诉求,通过五大模块协同联动,打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生态共赢”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新模型。

  取得成效:该方案已在杭州余杭区进行实施,已覆盖113个小区,约11万户居民家庭,取得成效明显。一是持续分类结果良好,该模型自2022年实施以来,居民已养成源头分类习惯,易腐垃圾户均分出量达0.5公斤/天,垃圾减量40%以上。二是管理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在镇街的检查考核、社区的志愿者组织宣传、物业的点位管理等方面,全面运用数字化,综合管理人员减少1/3成本下降20%以上。三是政府投入持续降低,产值贡献持续增加。本模型政府端垃圾分类投入可减低至100元/户以下,且可持续降低,同时还能创造每户至少1元/天的社区商业产值,新增税收贡献,拉动绿色GDP增长。 四是社会效益深化,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居民在未来社区的数字化接入率达60%以上,形成可复制的“低碳社区”样板。

  二、场景的适配性

  针对不同类型社区(老小区、安置房小区、新建商品房小区、高档小区等),本方案通过硬件设备 “一小区一策” 定制服务,软件系统对接未来社区进行场景细化,商业品类结合人群特点自动匹配,提高适配性。

  1.硬件设备“一小区一策”定制服务。根据居住小区的风格特点、场地大小和居住人群特点等,在 AI 智能垃圾房布局中,采取“核心部件”+外观材质定制的普适性方案。本方案在每个垃圾点位中将“溯源系统、AI识别评价系统、落地包AI识别抓拍系统”列为核心部件,统一配置;垃圾点位的外观样貌、尺寸大小、材质用料等结合小区特点进行“一小区一策”定制服务。目前,本方案已输出了近20种不同类型落地方案,占地面积小的约4平方米,大的约60平方米。

  2.软件系统对接未来社区进行场景细化。结合各未来社区的场景特点,本方案发挥居民垃圾投放亲历性和高频次特性,将垃圾投放的数字平台作为未来社区数字生活的入口,并根据未来社区场景特点进行细化。目前,已结合社区特点,细化了安置房小区出租户管理入口,志愿者活动报名和签到入口,党员积分兑换入口等。数字化垃圾分类赋能未来社区和基层治理。

  3.商业品类根据人群自动匹配。本方案通过商业市场化方式进行积分导流和价值转化。针对不同小区的人群特点,商业品类通过市场手段自动筛选,对接出居民购买意愿最大产品。目前,已经匹配生鲜冷链产品、垃圾袋等日常生活产品、青少年素质教育产品、家庭花卉苗木产品等类型,不同小区不同人群特点,进行不同的匹配,实现数字化垃圾分类闭环,提升居民满意度。

  三、方案的系统性

  本方案由五个部分组成,五位一体组成生态闭环。

  1.AI智能分类收集点(绿色基建):由定制外形结构、固定的溯源系统、AI识别评价系统、落地包AI抓拍系统,和可选的生物除臭系统、满溢报警联动系统、人员离岗检测系统等组成。

  2.生活垃圾数字化管控体系(智慧神经):通过软件平台对垃圾分类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一是数字化宣教管理,通过垃圾分类视频学习和学习记录数字分析,提高垃圾分类宣教效率。二是投放记录和分类质量,自动分析预警。三是问题处理三级联动工单。搭建 “物业 - 社区 - 城管” 三级联动工单系统,对落地包、督导员离岗、垃圾桶满溢、居民投放异常等情况自动生成工单并推送至责任人,实现垃圾治理责任的精准分配与高效执行。

  3.居民碳积分激励机制(内生动力):建立“注册开卡、溯源学习、正常投放、初步分类、优良习惯、志愿宣传”六个碳积分产生维度,并进行组合式积分奖励激励。居民通过手机端日常参与获得积分和消费权益,社区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排名和评比表彰。

  4.商业流量变现系统(目标靶心):利用居民垃圾投放的唯一性和高频次特点,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垃圾收集点转变成流量转化网点;同时,导入居民日常所需产品和服务,以覆盖面换取价格优势,并通过积分进行导流,建立起小区内最后100米的商业生态

  5.两网融合回收(绿色引擎):在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的基础上,配置“前端统收,后端细分,居民直接变现”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小区内结合收集点配置“统收变现”数字化回收设备;中端结合设备的预警,进行数字调控的收运;后端以镇街为单位建设标准化分拣中心,最大限度降低政府支出,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升级发展。

  四、方案的可复制性

  1、多方资金共建,改变政府单方投入问题。

  本方案采取多方资金共建社区生态链模式,改变政府单方面投入成本高问题,政府总体成本控制在每户100元/年以下,且可实现逐年减少。一是在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上,采取三年分期企业分担部分方式,以标准AI智能收集柜为例,成本控制3.6万元/台,三年分期,每年1.2万元,覆盖200户居民,每户每年成本60元,三年后成为为0。二是点位管理和运营。采取模式统一培训,物业考核承担方式。在数字化设备统一配置基础上,实施模式统一培训,物业按照模式进行实施,列入物业考核,物业承担日常运营,镇街进行考核管理。三是居民碳积分激励,第一年按照每户30元设置居民分类奖励,随着商业化运作,在保障居民激励标准不变情况下,政府支出逐年递减,三年后支出为0。四是系统平台服务每户10元/年。四项合计政府首年支出总体控制在每户100元以内,且逐年递减,第四年及以后仅为每户10元,但居民端已完成了生活垃圾收集设备全面升级,政府垃圾分类管理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管控,未来社区的居民接入率大幅提升,为各类基层治理的数字化管理创造条件。

  2.模块化工具包支撑快速复制

  五、结语

  该模型不仅是技术应用创新,更是治理体系的重构。通过激活社区“微循环”,可有效破解垃圾分类成本高、居民参与弱、产业转型慢等难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小单元”实践路径。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