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场景创新类

湖州:构建再生资源“袋式回收吧”新模式

来源:浙江在线

  为深化落实住建部、省建设厅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工作部署,湖州市积极探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改革新路径,构建再生资源“袋式回收吧”智慧化应用场景,让资源循环利用更加便民化、智能化。

  一、创建背景

  (一)政策导航,锚定发展方向。2024年,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立;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需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2025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联合印发《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衔接融合、加快构建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重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经验辐射,借鉴先进做法。充分吸收其他地市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先进经验,为湖州市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范例。如宁波市“搭把手”再生资源回收品牌,利用先进物联设备和数字监管平台,推动回收利用的规范化与智能化。汉中市留坝县“阳光房”回收模式,建设无人值守的24小时投放点,提高市民参与再生资源回收的便利性和积极性。

  (三)量体裁衣,校准变革航向。再生资源回收是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堵点,仍然存在回收空间及可投递品类有限、回收点环境普遍脏乱差、上门回收称重缺斤少两,以及高价值物品争抢回收、低价值物品无人问津等问题。为此,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将其他地市先进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打造便民再生资源“袋式回收吧”新模式,提高我市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本土,探索创新路径。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市场运行”为原则,制定出台《湖州市中心城市再生资源“袋式回收吧”试点工作方案》,配套制定选址、建设、智能化设备等技术要求方面的指导意见,从源头上对“袋式回收吧”的外观、功能、智能投放,中端运输,末端分拣中心的智能化称重、金额结算等进行明确规定,为各区和运营企业推进再生资源“袋式回收吧”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此外,充分挖掘社区用房、原分类环保屋、关停垃圾中转站等闲置资源,结合人口密度、商业结构以及地理环境等要素,按照“居民区站点面积不低于8平方米,公共场所站点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一个站点辐射周边500米范围”的标准建设袋式回收吧,稳步推进覆盖面持续扩大。

  (二)数字赋能,筑牢流程闭环。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需求,利用先进的物联化智能设施,自主研发“湖州便民再生资源袋式回收”系统,基本实现“智能门禁、智能发袋机、智能分拣称重、智能结算”全自动精准管理。居民端,按“注册登录—扫码进门取袋—投放再生资源”的步骤完成前端投放;企业运营端,按“回收分拣—结算费用—评价反馈”的流程完成回收利用;政府监管端,按“居民参与、回收价格、企业运行、回收量趋势”四个模块进行监管。在参与环节,智能门禁采用二维码识别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物联网实时通信与湖州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进行实时交互,关联用户回收行为,并将行为实时上传系统平台便于后续追溯订单。在回收环节,利用高精度传感器、计算机视觉(CV)、深度学习AI算法、自动感知重量变化(可连续多用户称重)、自动去皮与校对重量(精确至每克)生成智能分拣称重系统,同步关联投递用户信息自动结算回收收益,做到既高效又精准。

  (三)智慧提效,强化服务效能。依托湖州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新建再生资源“袋式回收吧”监管应用场景,实现居民领袋投放、企业分拣称重、平台结算收益全流程跟踪。一是时效保障。针对即将超出72小时结算的订单进行预警,便于政府实时提醒企业及时完成清运分拣。若居民在订单完结后存在异议,可以进行一键申诉,该平台也会第一时间将投诉内容同步至回收企业和政府部门,提高信息交互和办事效率。二是个性服务。通过该平台可以一键生成各站点参与人数及投放重量等信息,企业可以根据各站点运营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活动,有助于提升各站点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三是拓宽渠道。拓展“线上预约”服务模式,居民只要达到预约上门回收的最低起收标准,便可提交预约流程,还能够依据自身需求选择有偿或无偿回收方式。为保障上门回收的高效性,探索环卫工人、垃圾分类督导员、社区保洁人员等群体注册成为“袋式回收吧”骑手,通过平台统一进行派单,由骑手负责上门取件,无偿回收模式的相关收益全部归骑手所有,切实达成了“大小物件皆能收,有偿无偿均便利”的服务目标。

  (四)破题引导,撬动居民思维。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全方位提升“袋式回收吧”的服务水平,推动居民从“被动分类”向“主动分类”转变。一是畅通申诉渠道。居民可通过“环卫帮手”小程序实时跟踪回收状态,若存在异议,可进行线上申诉或拨打热线申诉。回收企业需在两小时内完成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同步反馈至监管部门和系统平台。监管部门每日随机抽取投诉处理件进行复查,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性与时效性。二是回收价格透明。构建回收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于“环卫帮手”小程序上更新回收品类的价格目录,确保居民对回收价格有清晰的认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疑虑。同时,公开透明的价格体系也增强了居民对回收行业的信任度,提升了其参与回收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自2025年1月起,结合每月的关键节点,举办500余场贴合实际且兼具创意的推广宣传活动,例如“回收换鸡蛋”“旧衣变现”“毕业季旧书回收”“夏日奶茶联动”等,推动可回收物定点投放从“任务”转变为“习惯”。

  三、经验成效

  (一)站点覆盖网持续织密。坚持“便民高效、精准覆盖”的选址原则,科学规划站点布局。截至2025年7月,全市共计49个“袋式回收吧”已投入运营,服务范围覆盖周边14万余户居民以及2000余家商户,实现便民高效、精准覆盖的目标。同时,打造1座“袋式回收吧”线下旗舰店,确立“袋式回收吧”线下交易门店的标准,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居民可前往线下旗舰店开展面对面交易,确保收益即时到账。

  (二)市民参与热情持续提升。在全面提升质量并扩大覆盖范围的背景下,可回收物的回收数量以及市民的参与人次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7月底,“袋式回收吧”月均回收量达到11.02吨,月均增长率为34%,参与人数突破2万人次,单个站点月均回收量较年初增长126.58%。市民从“知晓”转变为“行动”的转化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投身于“可回收资源循环行动”。

  (三)垃圾分类水平持续提质。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切实提高了全市再生资源的回收量。2025年上半年,可回收物的回收量达到22.22万吨,同比增长11.83%。同时,从源头上有效削减了进入垃圾焚烧系统的垃圾量,2025年上半年全市其他垃圾量减少了1.95万吨,同比下降4.54%。通过采用“源头减量+分类回收”的方式替代“末端焚烧”,经济效益呈现出“短期降低成本、长期实现增值”的特征,达成了经济收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垃圾分类和环保理念得到广泛认知与接受,切实推动了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四、未来展望

  未来,湖州市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一方面,强化系统谋划、资源整合,2025年底前在中心城区累计建成投运63个“袋式回收吧”,拓宽回收渠道和回收品类,通过精细分类和管理,让更多“沉睡资源”得以激活,实现经济价值和环保效益的双重提升。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平台功能、精简操作流程,使居民投放更省时、更便捷,企业操作更便利。指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拓宽回收渠道、扩大经营规模,落实落细低价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推动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和可持续发展,让垃圾分类成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张城市名片最亮丽的底色!

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