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亿吨级海上枢纽到智慧化储备粮仓,这里藏着浙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动答卷。
在世界粮食日即将来临之际,“浙江粮食文化数字展示基地”将在潮新闻客户端上线。今天我们提前剧透,带你走进东海之滨的“海上粮仓”舟山。
这座占据南北海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交会要冲的城市,正以大宗农产品储运基地和现代化省库为基石,构筑起守护粮食安全的坚实屏障。
全链发力:3780万吨吞吐的“粮食枢纽”
清晨的宁波舟山港老塘山作业区,15万吨级巨轮正缓缓靠泊,输送带如同银色巨龙般将大豆源源不断送往仓容,这是舟山大宗农产品储运基地日常运转的缩影。作为浙江省唯一集中转物流、仓储、加工、交易于一体的粮油产业基地,这里早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粮食集散的“核心节点”。
舟山大宗农产品储运基地 记者 施雯 摄
基地的全产业链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在原料端,华康生物科技与吉林松原粮企签下50万吨玉米采购协议,让产区与销区精准对接;交易端更是依托全国首单进口大豆离岸现货交收入库成果,与大连商品交易所等深化合作,完成6.3万吨大豆现货与期货交割,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升级。40余家企业在此集聚,形成中央、省、市三级储备格局,174万吨现有库容与近180万吨待建库容叠加,如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港口优势更让物流效率倍增。2个15万吨级(兼靠20万吨级)泊位、2个5万吨级(兼靠8万吨级)泊位及6个散粮出货泊位构成的码头群,支撑起378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舟山—荆州”江海直达航线每航次缩短运输时间4天,降低成本20%,回程搭载的砂石、化肥更实现物流大循环。2024年,3100万吨进口粮食在此中转,进口粮食中转物流量约占全国20%,其中大豆占比达26%,玉米占比15%,数字背后是“产购储加运销”各环节的协同发力。
老塘山港区 记者 施雯 摄
精深加工则为粮食赋予“高价值生命”。385万吨年加工能力之上,功能性糖醇、膳食纤维等产品不断涌现。良海粮油180万吨油脂加工项目、华康股份10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项目相继投产,让每一粒粮食都实现价值跃升。按照规划,2027年前这里将实现中转量超3500万吨、加工能力超500万吨,冲刺国内最大进境粮食物流枢纽。
智慧储粮:守护浙江人口粮的“海上粮仓”
从基地出发,驱车片刻便抵达浙储粮集团舟山省库。
这座浙江省仓容最大、功能最全的粮库,在341亩库区里,平房仓、立筒仓、浅圆仓错落排布,33.45万吨建成仓容正静静守护着省级储备粮。作为东部沿海重要中转节点,它不仅完成省级储备任务,更服务于各大粮商及中储粮等企业,成为粮食流转的“关键驿站”。
舟山省库一隅 记者 施雯 摄
“四散化”作业与自动化系统是这里的“硬核实力”。仓顶输送线与老塘山三期、五期码头无缝对接,1800吨/小时的输送量让散装、散卸、散储、散运高效运转。一艘5~7万吨巴拿马级散货船,4天即可完成卸粮;1200吨/小时的散粮发放能力,让粮食快速运往沿海与内陆。2024年120万吨的吞吐量,更是见证着这座“海上粮仓”的繁忙与从容。
智慧化管理更是让储粮全程可控。粮库信息中心的生产控制系统,可远程操控设备启停并实时监控数据;“浙江粮仓——收购储备”系统涵盖四大板块,仓内粮食的库存、温湿度、虫害等情况一目了然,实现“数字管粮”。这与浙江推进的“未来粮仓”建设一脉相承,通过绿色智能技术筑牢安全防线。
立筒仓 记者 施雯 摄
在浙江人多地少、自给率不足三分之一的背景下,这样的智慧粮仓意义非凡。数据显示,包括舟山库在内,浙江8个省级粮库已建成98万吨仓容,加上76万吨在建仓容,省级粮油储备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可满足全省6个月的口粮需求。从码头到仓房,从数据监控到精准转运,舟山省库正以科技力量守护着每一粒粮食。
东海潮起,粮仓安澜。从亿吨粮食枢纽的全链布局到智慧粮仓的精细管控,浙江正用实践诠释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而舟山这座海上粮食枢纽的故事,正是中国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