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外贸进出口2.73万亿元,其中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07万亿元,增长9.1%。浙江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19.8%,居全国首位。
外贸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活力充沛,浙江引以为傲。然而,“走出去”并不等于“走进去”,产品的外贸出口与企业成为真正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也不是同个量级的概念,当全球化浪潮遭遇规则重构,当区域竞争升级为生态博弈,浙商如何在复杂变局中守住既有阵地、开辟新增长极?国际化布局如何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深耕?
近日,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举办的2025浙商出海论坛上,来自长三角的浙商企业家、中小型科创企业创始人以及高校学者们就国际化战略布局、组织效能提升与全球化人才梯队建设等等方面展开讨论,为浙商出海绘就新蓝图。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院长 贲圣林
“站在月球看地球”
全球化的机遇藏在认知里
浙商“出海”大多数都是从外贸代工做起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浙商出海站在价值链曲线的底端,按照外商要求制造产品,无法参与产品研发、需求收集、渠道构建以及品牌建立等高附加值环节以及没有用户需求定义。但近年来,许多浙商都在上演着逆转故事。
1980年代,早期的华立集团从国有外贸公司接了订单,生产贴标的电表出口。到1990年代才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2000年新世纪之初,开始“销地产”(销售所在地生产)。2005年开始在海外开发建设境外工业园。至今,华立集团实现了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五大洲;全球拥有10个生产制造基地(其中海外4个),全球正在布局“三大三小”6个境外工业园(已设立了4个)。
总部坐落于于永康产业带的“中国保温杯第一股”哈尔斯,代工业务曾占到业务比重的九成。当全球贸易波动来袭,哈尔斯也不得不面对“生态之变”。所幸,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哈尔斯逐渐集聚了从研发到制造到营销的全链路能力。自涉足跨境电商后,哈尔斯旗下自主品牌短期内就在亚马逊德国、英国等站点冲到杯壶类目TOP位置,获得不少机构采购的青睐。
“全球化都是被逼出来的。”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对当前的全球贸易的形势再了解不过,在他看来,眼下的情形是困难的,但好过“温水煮青蛙”式的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直至休眠、死亡。因而浙商们需要以更高更全面的视野来认知全球市场,积极主动应对。
汪力成说:“好比站在月球看地球,窥见全貌之后,你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认知早的人,就会跳出固有思维,去挖掘更大的机会。”
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院长、ZIBS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贲圣林看来,浙商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再造浙商”的过程,挑战与机遇并存。浙商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先头部队,具有先发优势,浙商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也在过程中得到了锤炼。然而当前全球的不确定性,出海浙商们面临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而地缘大国的非市场环境营造,更关于企业生存。他表示,“全球化需要决心、勇气和耐心,是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
浙商出海下半场
赛点在于:资源配置与本地化
当对全球化机遇与挑战有了认知,也有了发展的方向和落脚点,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是独自开设分公司,还是与当地合资,要不要投入重资产的基础建设,怎样融入本地化?管理团队是国内外派,还是当地配置?对此,多家企业也做了各自的工作思路分享。
哈尔斯总裁吴子富表示,哈尔斯踏入品牌经营之路走的是并购策略。2013年,哈尔斯收购了法国原创设计的SANTECO品牌,主攻美国和欧洲市场;2016年,哈尔斯又收购了瑞士百年品牌SIGG,之后整个欧洲的市场渠道迅速打开。“SIGG在瑞士家喻户晓,收购SIGG后,哈尔斯有了从过去‘世界大牌背后的制造者’变成新的‘世界品牌运营者’的跨越式发展。当然,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品牌的创造者。”
哈尔斯总裁吴子富
收购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无须经历前期漫长的品牌培养期,能快速获得市场认知度,转型更快、基础更牢固。但收购只是企业品牌建设的一环,并不是“万能灵药”。
“收购买不来技术,买不来品牌,更买不来渠道。”华立集团在2001年也曾有过一次颇有影响力的收购。当时作为第一家收购高科技企业品牌的中国企业,跨国收购了飞利浦位于美国圣何塞的CDMA研发部门。然而,后续收购整合、文化相融等,华立通信业务一度陷入困境,“试错”代价是惊人的。汪力成表示,在这个项目上的损失就超过了2个亿。
汪力成认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首先要解决企业文化的全球化和包容性问题,尊重和认同当地文化。“想在任何一个国家立足,必须变成一个本土管理公司。”这其中有对于外派成本较高的现实考量,也有融入当地文化的必然要求。汪力成举例说,华立在乌兹别克斯坦的20年里,所有公司工厂都是和当地合资,与当地的电网公司和能源部门合作,他们把我们的子公司看作本国公司,而且人员也是以乌方为主。
汪力成表示,跨国公司的竞争是在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资源包括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以及人才的资源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企业竞争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
当然,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嵌入”,从“外贸出口企业”到“跨国企业”从出口额到本地化价值创造率——浙商出海的下半场,衡量标准已然重构,这场穿越深水区的航行注定艰辛。但借用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副教授、中国管理中心联席主任尹一丁的一句话:出海,没有不遇到风浪的船,它是一个见招拆招的过程,不是寻找确定的彼岸,而是始终乘风波浪。
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