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义乌持续聚焦外界目光。时值年中,当全球贸易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起伏波折时,义乌外贸却走出了一条强劲的上扬曲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中考成绩单”:今年上半年,义乌市进出口总值达4058.3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出口3586.3亿元,同比增长24.6%;进口472.0亿元,同比增长28.3%。
对比全省外贸数据,上半年,浙江出口总额为2.07万亿元,同比增长9.1%。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义乌为浙江出口贡献了17.3%的份额,占比比去年同期提升2.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浙江每出口6元商品,就有1元来自义乌。
义乌国际商贸城及其身后的义乌金融商务区。义乌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以来,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的义乌为何能稳中求进,持续释放外贸增长潜力?近日,记者走进义乌,以探寻其中答案。
这条上扬曲线,展现了中国外贸的强劲实力
“面对‘压力测试’,义乌挺住了。这条上扬曲线,既彰显着中国外贸的强劲生命力,也为不确定的全球经济注入了一抹亮色。”在长期关注义乌经济发展的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创业学院负责人池水明看来,义乌的韧性源于以变应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姿态开门纳客、主动出击,并通过创新升级与商户的数字化转型激活了市场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义乌共举办经贸性展览32个,参展企业数1.54万家,吸引境内外专业采购商101.0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3.3%、44.6%、29.8%,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展会经济的火热,正是义乌外贸活力的一个缩影。
为撬动增长,今年来,义乌还打出“政策+服务”新组合拳:一方面,创新推出“市场采购+集拼”“跨境电商+产业带”等贸易组合,吸引来义外商数量同比增长19.6%,推动市场主体新增12万余户;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市场商户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革命”,在国内率先探索打造小商品AI大模型,构建起“一键开店、店开全球”的数字贸易新生态。
“从智能分析海外需求到精准匹配订单,Chinagoods的‘AI翻译官’帮了我大忙。”采访时,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伊凌诺卫浴店负责人陶菊英说。她口中的Chinagoods APP,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旗下官方电子商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支持116种语言的AI同传、图文翻译等功能。这些功能,助力陶菊英在全球开设了多家海外品牌店。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大数据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楼勤峰介绍,去年至今,他们已推出11款AI自研产品,服务用户超25万、商户2.5万家。这些AI产品累计被使用超10亿人次。
跨境电商的爆发同样亮眼。7月25日上午,在浙江楷模进出口有限公司的TikTok直播间,主播姚雯露用流利的英语向美国客户推销饰品。“这一个卖八九元钱,折合后不到1.5美元。”下了直播,姚雯露介绍,这类产品即使单价涨价到两美元,在美国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6月27日,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正式开港。
“义乌用40年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攒下的全球信誉,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的。”义乌市跨境电商协会负责人徐俨说,在义乌,像姚雯露这样的跨境电商有30多万家,他们在义乌可供选择的电商产品有200余万种,这是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今年上半年,义乌的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了15%。
此外,良好的物流、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为义乌外贸注入了持久动力。今年以来,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正式开港,浙江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速增网拓点,一条条贯通亚欧大陆的“黄金通道”,降低了义乌对外贸易的履约成本,持续擦亮义乌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招牌。
数据显示,上半年,“义新欧” 中欧班列开行1601列、发运13万标箱,同比增长11%。
从“制造”到“智造”升级,义乌小商品依然广受欢迎
在贸易方式创新、商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义乌出口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过去,提起义乌,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廉价小商品,但如今,高附加值产品正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引擎。
走进位于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义乌市力虎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工厂,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与电子屏跳动的数字交织成忙碌的乐章。车间里,几条流水线正高速运转,用上人工智能的机械臂可精准完成注塑等工序。
“我们的出口订单,已排到了9月底。”该公司负责人朱淑英表示,这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飞速增长,她家的打气泵等汽车用品,凭借高性价比和良好的品质,成功打入了欧美市场。
说着,她展示着一份欧盟CE认证。“通过与国际认证机构合作,我们的产品在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通无阻,这就是品质带来的竞争力。”朱淑英说,目前,他们的产品还获得了美国等国的10多项专利,公司年销售额已破7000万元。
义乌市力虎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
“小慧,请擦玻璃。”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义乌市慧创科技有限公司摊位内,该公司负责人马斌对着手机“输入指令”。只见一个形似电熨斗的小机器人,就开始在一块光滑透明的玻璃上上下游动,很快将玻璃擦拭干净。
马斌说,这是他们新研发的科技产品,目前在智利等南美国家广受欢迎。“以前我们卖的是中国制造,现在卖的是中国智造。”马斌说,他们的产品竞争力还在于,目前整个产业还处于不断升级阶段。他们开在永康的工厂,平均每个月要推出15个新款,以后产品还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数据最有说服力:上半年,义乌机电产品出口占义乌市出口总值的37.0%,其中家用电器增长20.5%,汽车零配件更是飙升60.9%,达到了58亿元。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研究员杨志文说,从简单的塑料制品到精密的电子配件,从普通的服装鞋袜到功能性面料制成的户外用品,这几年,义乌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将传统小商品升级为智能、环保的高附加值产品,走上了一条从“代工”到自主设计研发、自主品牌打造的转型之路,不断破解竞争困局。
义乌市科技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义乌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突破59亿元,同比增长26.4%。今年1至5月,义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25.98亿元,同比增长8.79%,占营收比重4.88%,总量、占比均居金华各县(市、区)首位。
从“等客上门”到“全球敲门”,义乌商人打开贸易新通路
除了产品升级,近年来,义乌商家的外贸理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杨志文说,过去,“前店后厂”的坐商模式是许多商家的常态,守着店面等待客户上门。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义乌商人开始从“开门迎客”变为“主动出击”。
5月6日,义乌117家外贸企业负责人组团“出海”抢单。他们乘飞机赴印度尼西亚的大城市雅加达,参加“义博会”海外首展。首次到雅加达参展的义乌圣诞用品商户何俊,就接到了一个上百万元的订单。
以前,何俊主要深耕欧美、非洲等地市场,如今才发现东南亚是块值得开发的“处女地”。“做生意,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说,全球市场很大,只有不断走出去才能打开新天地。
“今年,我们的销售团队就跑了多个东南亚国家,对接海外客户。”主做五金工具贸易的义乌市福安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但建华为今年订下的目标,是出口总额要力争同比增长三成以上。
“‘走出去’不仅让企业拿到了订单,更能让商户切身感受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化。”义乌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已有近千家义乌企业、商户赴境外,共参加了91个境外展,他们的足迹遍布亚非拉、欧美等全球主要市场。
义乌外贸企业组团赴海外参展。
多元市场的布局,也直观体现在了贸易数据中。今年1-6月,义乌对非洲、拉丁美洲、东盟和欧盟的进出口额分别达到719.5亿元、621.7亿元、475.3亿元和402.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4.4%、15.2%、43.7%和21.3%。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义乌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2738.2亿元,同比增长26.9%,占义乌进出口总值的67.5%。
不仅鼓励商家走出去,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模式”也频频被复制到海外。6月26日,坐落于日本大阪心斋桥商圈的义乌市场正式开业。这是义乌小商品城品牌出海计划启动以来,在东亚开设的首个海外分市场。
据介绍,自2023年发布品牌出海计划以来,义乌小商品城已在全球布局落地60个品牌出海项目,覆盖西班牙、尼日利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
为加快义乌商家的“出海”步伐,今年5月21日,义乌还组建了出海服务联盟。首批68家服务商,业务涵盖境外参展、信保、法律、财税、知识产权等涉外领域。
“联盟成立,将散落各地的海外商业资源组成一个‘贸易服务体系’,以方便义乌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义乌市商务局改革科负责人介绍,未来,随着联盟队伍的壮大,服务事项还将进一步增多。
“从传统贸易方式到AI技术驱动贸易方式变革,从中低端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从‘坐商’到行商,义乌外贸的亮眼成绩,是中国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主动求变、积极作为的缩影。”对区域经济发展颇有研究的义乌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徐应红说,展望未来,广大企业和商户只有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变化、深耕市场需求,才能在风浪中始终站稳脚跟,并驶向更广阔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