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猪头肉我们每天生产30吨,猪蹄20吨……”一位温州人,在中原大地,把卤肉产业里做出到年产值20亿元,2000多家门店遍布全国各地。
这位“卤味江湖”的掌门人正是九多肉多集团董事长、河南省温州商会荣誉会长杨书锋。28年前,闯荡河南,在三门峡街头,一个石棉瓦棚下,守着三口铁锅,在翻腾的卤香中睁着熬红的双眼,如今终于迎来事业的新高峰。
30吨猪头肉背后的“卤味王国”
走进九多肉多位于河南原阳的智能化工厂,场景令人震撼。无菌净化车间内,墙壁全是不锈钢,甚至很多地面也是不锈钢。一条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经标准化卤制的猪头肉、猪蹄、鸡爪在传送带上列队前行。空气中卤香浓郁,却不见丝毫油污烟火气。
“光猪头肉,我们每天生产30吨,猪蹄20吨,凤爪、鸭系列等加起来日产能近200吨。”杨书锋指着全透明参观通道外的生产场景介绍。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卤味王国同时是一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原酱卤文化博物馆就坐落在厂区深处。从钻木取火到郑和下西洋带回香料,再到现代工艺,酱卤的千年脉络在此生动铺陈。
支撑庞大产能的,是其首创的“生熟彻底分离”专利生产线与智能化中枢。厂区中央的数字化大屏实时跳动,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冷链物流、终端销售,数万数据在云端奔流,每一包产品均可实现从源头到舌尖的精准溯源。
舌尖上的“火眼金睛”
“做食品,安全是命门。”杨书锋的办公室墙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证书旁,挂着美国安捷伦设备的检测图谱。他带我们走进核心腹地——一座投资超2000万、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的食品质量检测中心。
检测中心里,数十台精密仪器静默运作。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将一批猪蹄样本放入液相色谱仪。“最便宜的设备也要几十万一台,”检测中心主任拿起一支试管,“每批产品需检测农残、兽残、微生物等数十项指标。”这套系统让九多肉多的检测报告在全球140余国通行无阻,原本为自控质量设立的检测中心,竟意外成为盈利板块,还带动周边企业的产品检测。
车间内的“火眼金睛”不止于此。全厂空气与水质每日必检,温度湿度动态监控,连员工停车场都按“白轿车一列、黑越野一列”标准化管理。“开惯奔驰就回不去面包车,”杨书锋笑道,“标准定了,粗放生产再也入不了眼。”
善良才是最长久的商道
杨书锋还记得创业初期的场景:1997年,三门峡街头,石棉瓦棚下油污斑驳的案板,三口铁锅蒸腾着中原最早的卤味烟火。“那时每天三点起床,收摊已是深夜。三年没睁眼理过发,太想睡觉了。”他的手上,还留有有刀伤,那是当初创业时,做卤肉留下的。
这位自称无钱、无背景、无学历的温商,将温州人的“精明肯干”与中原的“厚道诚信”熔为一炉。2016年,他将总部迁至原阳,开启标准化革命,砍掉所有非标小厂。十年磨剑,九多肉多从地方品牌跃升为永辉、物美等巨头的全国战略伙伴。
“卤制品行业规模已超3000亿,但区域口味仍是全国化难点。”杨书锋指着全国地图,门店已覆盖20余省,最远达深圳、沈阳。去年,他斥资数亿扩建二期工厂。未来现代化的仓储,生产规模还将提升。
“温商商会的资源与信任背书,让我们走出去有了底气。”他特别提及企业带动帮扶4000多户困难群众、创设507个公益岗位的共富实践,“善良才是最长久的商道”。
当九多肉多的门店在深圳、沈阳次第亮起暖黄灯光,那弥漫街巷的卤香里,依然沸腾着当年石棉瓦棚下的滚烫初心。以食安为鼎,以科技为薪,以温商精神为底味,杨书锋经营着他的“卤味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