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温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瓯海区和温州生态园,围绕《温州市瓯柑保护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开展立法调研。
瓯柑是知名的中国地方传统柑橘品种,在温州有着约2400年的栽培历史。岁月流转,瓯柑至今仍是温州柑橘类水果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瓯柑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主要分布在瓯海三垟、茶山、仙岩,龙湾状元,乐清清江,瑞安高楼、马屿等地,年产量约4.8万吨,年产值约2.5亿元。
图源:共享联盟·温州
作为瓯柑起源地和种质资源多样性中心,温州依托瓯柑衍生出瓯柑产品、瓯柑文化、瓯柑主题旅游等产业。然而,瓯柑的发展之路恰似其口感“甜中带苦”,面临着发展空间缩减、果品质量下降并存在安全隐患、品种改良滞后、病虫害危害严重、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自去年瓯柑保护被纳入人大立法工作计划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开展专题研究分析,广泛征集瓯柑保护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学习借鉴西湖龙井、赣南脐橙、百色芒果等农产品立法先进做法,对相关条文反复打磨。目前,《条例》正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温州市首个针对农产品的综合性保护法规,《条例》共7章33条,涉及瓯柑种质资源保护、种苗繁育、品牌保护和文化传播等内容。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冬峰参与了《条例》起草修订工作,在他看来,稳住种植面积,是保障瓯柑产量的“定海神针”,也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
为此,《条例》确立瓯柑种植基地“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种植区”三级保护体系,规范保护区的划定、调整程序及责任主体,实行保护区差别化管控,强化瓯柑种质资源系统性保护。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条例》建立起长期保护机制。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属地有关部门在核心保护区内精心建设瓯柑种质资源圃,并大力支持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适宜区域开展种质资源圃建设。
在品牌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条例》鼓励和支持瓯柑生产经营者开展品牌建设,注册自有商标,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同时,助力瓯柑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承、传播等活动。
温州为瓯柑立法,不仅是对一种水果的悉心呵护,更是弘扬瓯越文化、留住“乡愁”,增进内外温州人情感认同的举措。“《条例》的内容愈发详实,保护举措也愈发周全,这将是一部极具温州辨识度的亮眼立法。”市人大代表杨康乐早在去年就向市人代会提交《关于立法保护和发展地方历史名果瓯柑的议案》,此后一直密切关注瓯柑立法进程,“相信在《条例》的守护下,那一抹苦尽‘柑’来的乡土味,能够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记者手记:多维度保护特色产业
当地方特色在全球化浪潮中渐趋模糊,当乡土记忆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断层,温州为瓯柑立法的举措,为产业存续与文化传承注入法治动能。
产业层面,《条例》构建起坚实保护屏障。通过明确种植基地保护体系,既稳定种植规模,又以标准化规范保障瓯柑品质与供应稳定,为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提供制度保障,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文化维度上,《条例》价值更显厚重。承载温州约2400 年历史的瓯柑,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符号。立法让 “端午瓯柑似羚羊” 等民俗记忆得以延续,守护乡土根脉,慰藉乡愁,凝聚地域情感。
面对地方特色产业与文化濒危的普遍困境,温州此举提供了宝贵范本,激励各地以法治力量守护本土特色,让产业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