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看浙里

从一条河算“城市账”:杭州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上半年同比增长51%

2025-07-10 16:42:58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应陶 董旭明 通讯员 李清 朱丹 编辑:龚晓

  外贸,一手连着国内市场,一手牵着国际市场,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在压力中开局,并走出一条稳健的“反弹曲线”——从前2个月进出口增速同比下降1.2%,到一季度增速由负转正,前4个月增至2.4%,前5个月进一步回升至2.5%,进出口累计增速逐月上行。

  这之中,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浙江,跑出了外贸规模新高度。今年1至5月,浙江外贸进出口2.24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1.69万亿元,增长9.6%。

  物流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换个角度,从物流“筋络”来看外贸,会有何不同?我们以浙江集装箱精品航线东洲港—下沙港—乍浦港为观察点,抽丝剥茧,算一算现代物流这本账本。

  (一)

  内河很忙:

  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1%

  7月9日的午后,东洲港作业区内一片繁忙景象——堆场内,五颜六色、标有不同海运品牌的集装箱,等待着被依次调度;岸边,龙门架精准吊起一集装箱,稳稳放置在靠岸的船舶上……

  “现在装货的船多,大家都得等一等,排着队等装船。”说话的人,是当日掌舵“萧达集29”集装箱船舶的徐秀成。带船舶装满64标箱后,他将开船,从东洲港出发运往嘉兴乍浦港。

  7月9日下午,“萧达集29”集装箱船舶正在东洲港装货。东洲港供图

  夏日的炎热,丝毫没有劝退杭州内河的忙碌。记者站在船头观察了一阵,短则几分钟连续,长则十几分钟,就能看见即将靠岸装卸的船舶。有的是32标箱、48标箱大小的集装箱船,也有不少散货船、河道清淤船。

  “为了赶交货期,大家基本都是通宵开船。夏天太阳刺眼,靠船要特别注意。”接到装卸指令,徐秀成熟练地调整了船身,稳妥靠岸。别看他是个95后,从20岁不到的年纪起就跟着父亲跑船,交汇、过桥、靠岸……这些操作他早已烂熟于心。

  父子俩以前也有自己的船,主要运散货。小到几百吨,大到上千吨的石料、泥沙,各种船型、全国航道,他们都开过、去过。“行情好的时候,散货船运价可以做到30元每吨,现在只有一半。”

  之所以换船经营,关键还在于有没有货可运。“船上人最怕空船,空就意味着零收入。可运散货,就得等,等上十天半个月是常有的。但集装箱的运转效率就高很多。”徐秀成坦言。

  对于船家而言,效率高指的是,到港就卸货、装货,装完就走。“我们现在专门跑短线,往返乍浦、下沙、东洲这几个内河港口,忙起来每周可以往返两趟,全年无休,收入也更稳定了。”每周在同一区间内重复,徐秀成随口就能精准说出关键数据:从东洲港到乍浦港,全程约190公里,按照船速8公里每小时,航时约24个小时。

  徐秀成的微观感受并非个例。一系列数据表明,杭州内河里的集装箱确实多起来了——

  今年上半年,杭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7.68万标箱,同比增长51%。其中下沙港的增速尤为明显,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81万标箱,同比增长88.19%,是浙江省内增幅第一的内河港口。

  忙碌作业中的下沙港。记者 董旭明 摄

  (二)

  一本经济账:

  全年降低物流运输成本8670万元 

  内河很忙,而外贸比内贸更忙。

  “萧达集29”集装箱船舶此行的目的地,是嘉兴乍浦港。而乍浦港,正是这条海河联运的中转点。换言之,从东洲港运送至此的64标箱,会被逐一转运至海船。未来几天内,它们将在宁波港,搭乘提前预定好的国际海船,去往世界各国。

  诸如此类,无数次海河联运的接力,牵动着两条关联数据曲线,分向而行——

  一条是集装箱外贸出口重箱箱量连年增长。据统计,2021年杭州完成0.85万标箱,2022年完成1.84万标箱,2023年增至4.92万标箱,2024年突破9.3万标箱,年均增速超50%;

  另一条是国内物流成本的下降。据下沙港运营2年以来的数据测算,与公路运输相比,走海河联运“下沙-乍浦-宁波”精品航线可降低物流成本约20%。

  杭州内河国际联运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东山看好内河潜力。他分析说,“从两个数据曲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通过海河联运出口。相较于公路运输、海铁联运等其它物流方式,海河联运的物流成本相对低廉且稳定可控。”

  下沙港内,集装箱船舶正在卸货。记者 董旭明 摄

  对此,外贸企业的感触最为深刻。来自临平区的制造业出口企业春风动力,平均每月都有约500个高柜集装箱从下沙港经海河联运出海。春风动力物流总监方建算过一笔账:如果在时间、舱位等客观因素可控的前提下,海河联运的运输成本比公路运输节约30%到40%。

  记者从杭州市公路与港航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根据《杭州市推进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杭州交通部门2024年全年发放补助资金约2150万元,实现“公转水”集装箱量新增12万标箱以上,综合降低生产企业物流运输成本8760万元。

  物流成本实实在在的下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选择海河联运。

  下沙港就是典型,其集装箱吞吐量中,有八成为外贸。据统计,从2023年开港至今,下沙港服务企业的数量及地区呈逐年递增扩面之势——

  服务外贸企业的数量,从2023年底的362家,增至目前的940余家;

  服务辐射地区也从下沙港周边,拓展至杭州湾地区,其中56%以上的企业来自钱塘区,13%来自临平区,18%来自萧山区,其它则来自绍兴、柯桥、海宁等地。

  杭州下沙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春还补充说:“下沙港已经已实现了64标箱船‘天天班’,通过精品海河联运航线,在宁波港上船率达到了99%。”此外,集装箱出口产品种类中,除了日化用品,汽车、智能制造、机械、家具等多个产业等代表“浙江制造”硬实力的企业也逐渐增多。“大家都看好海河联运的低成本。”

  (三)

  从一条河到一张网:

  3年突破30万标箱

  当前,现代物流联系生产和消费,已深度嵌入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浙江,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已经吹响号角。到2027年,浙江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将至13%左右。而作为运输环节的一环,海河联运势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近日,杭州发布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到,到2027年,海河联运突破30万标箱以上。其中,下沙港将挑起近半的大梁。

  “下沙港是杭州港海河联运的排头兵,其设计年吞吐量就达到24万标箱,与目前吞吐量相比,尚有承载余量。另外,下沙港也预留出了二期港口扩建的空间,完全可以期待未来。” 杭州市公路与港航管理服务中心港口处副处长孙轶巍解释道。

  那么,瞄准既定目标,杭州如何实现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3年翻番?

  “海河联运的优势,一在降低成本,二在低碳环保。”孙轶巍告诉记者,“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在政策研究制定、航线规划、服务完善等方面,让海河联运的优势更突出,以水运物流助力重点出口产业提质增效。”

  如他所言,从“厂门”到“海港”,“一单制服务”已成为海河联运的服务优势。而在此基础上,下沙港还在口岸服务上,加速配置“一港通关”。

  在下沙港,一专业海关监管场所正在建设中。待其建成投用后,杭州本地制造业和外贸企业能够直接在下沙港完成报关、查验、放行等“一站式”口岸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通关时间。

  据杭州市交投集团所属杭州港务集团下沙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届时下沙港将同步引入“浙江e港通”服务品牌,形成关务、港务、船务、信息、管理“五位一体化”,实现“两关如一关、两港如一港、河港如海港”的新格局,提升港口货物进出口便利化水平。

  除了在服务上便利化,海河联运也在水上减碳排。

  下沙港作业区内,港机、正面吊等已采取纯电驱动。记者 董旭明 摄

  “国际市场对于不少产品的耗能、碳指标有明确要求,所以物流环节上绿色化、零碳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出海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孙轶巍告诉记者一组数据:海河联运每10万标箱,即可减少1.5万吨碳排放量。

  基于此,下沙港也正全力驱动绿色智慧转型。在下沙港作业区,正在运作中的港机、正面吊等均已采用纯电驱动。今年内,下沙港还将引入电动集装箱船及氢能64标箱集装箱船舶,投入到“下沙-乍浦”航线。

  “东洲-下沙-乍浦”这条精品海河联运航线,不过200余公里。但就是通过一条河、一个集装箱,让世界市场实时交互。

编辑:龚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