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看浙里

在温州江心西园,记者给古沉船换“泡澡水”

2025-07-01 11:07:14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赵琛璋 编辑:龚晓

  拍照记录色差,冲刷析出的泥沙,更换“泡澡水”……身为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保护部的技术人员,陈微微会定期前往位于江心西园的沉船修复工作室,给一众“老宝贝”助浴。这两天,她正忙着对接高校研究团队,为即将开启的船体虚拟复原工作做准备。

  冲洗干净后的水槽。赵琛璋 摄

  自2021年10月进场,温州考古人历时三年多时间,对朔门古港遗址9000多平方米范围展开发掘工作,古城门、城墙、瓮城、12座码头、2艘沉船以及数以10吨计的各类瓷片、漆器等相继现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此前表示,朔门古港遗址从城市、港口、航道、航标,构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体系,这在当今世界的港口遗址考古中具有重要意义,也表明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城市。

  随着古港遗址的考古发掘持续推进,此前已经出土的沉船、人骨遗存和部分瓷器碎片,就存放在沉船修复工作室内。近日,我跟着陈微微,体验古沉船的养护日常,了解这些出土遗存的修复故事。

  沉船残骸泡在水中

  驱车从温州市区出发,沿着江滨路一路向西拐上东瓯大桥,行至中段,下了匝道便是江心西园——沉船修复工作室的所在地。

  门外不见工作室的牌子,但有专人值守。比我先到的陈微微正在调试一会儿要用的色差仪。她是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唯一的女考古队员,被同事尊称为“大师姐”,目前负责沉船修复的具体实施工作。

  陈微微告诉我,从2022年发现1号沉船开始,修复工作室的选址施工与沉船文物遗存的提取同步推进。占地70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部更像工业厂房。工作室大致分为沉船、人骨遗存、瓷片三处保护区域。现场随处可见与公安联网的监控探头,确保这些文物遗存24小时有人“盯”。

  船体构件浸泡在水槽中脱盐。赵琛璋 摄

  室内环顾一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浴池”“浴盆”多。船板、桅杆、船锚、缆绳等所有的船体构件,一一贴上“身份证”——备注有编号、类别、名称、数量、坐标点位等信息的出土标签,分别浸置于各式规格的上百个容器内。

  最显眼的,当属用于浸泡脱盐的三个定制的船型大水槽,其中1、2号槽浸泡的是1号沉船,3号槽主要是1号沉船的附属构件。“船身在1号槽,船头在2号槽,两者大致能拼成整个船体的1/4。”登上扶梯,陈微微扒着水槽边缘教我一一辨认。

  根据出土的地层判断,1号沉船为一艘宋代福船,其建造时间可能更早。福船是浙、闽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高大如楼。郑和下西洋乘坐的便是福船。被发现时,船头和船体已断成南北两段,残长12.4米、残宽4.1米,好在结构依然清晰可见,根据龙骨位置和隔舱板数量推测,原船总长逾20米,中部宽超6米,排水量约200吨。

  陈微微说,沉船壳板作鱼鳞状搭接,并楔有铁钉,还有为增强船体坚固性和抗沉性而设置的水密隔舱,“通过对船体制造工艺的研究,可以看出温州当时造船业的发展水平。”

  “那些袋子里装的也是沉船遗存吗?”我指着船构件上一袋袋酷似“中药包”的物件问道。“船木浮力大,在水里会漂,袋子里是鹅卵石,作配重用。”陈微微解释说,为了保证脱盐效果,船体构件得全部浸没在溶液里。“彼时造船主材大多是杉木和柏木,一来轻,而且强度也够,是那个时期的优选船木。”

  检测更新色差数据

  沉船是特定历史时期人类航海活动的实物见证,对研究古代航海技术、贸易路线、文化交流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存如此完整的宋代沉船,国内少见。”陈微微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还原船体历史原貌,对沉船遗存的修复方案要视出土情况而定,需要综合考虑船木采用的树种、船木强度和降解程度。“有直接干燥的,有需要局部干燥再进行加固,1号船是要浸泡脱盐后,再整体加固。”

  经历出土、取样流程后,1号船在工作室要接受清洗、脱盐、加固、修复等一系列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繁复细致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存档制度。2024年初,陈微微和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将千年沉积物从木质纹理中剥离。目前,浸泡脱盐已近两年,这期间,工作人员要每天观测相关数据、做好记录,定期更换用于浸泡的纯净水和药水,最快今年底就能开始加固。

  跳下扶梯,陈微微抚着1号槽说:“今天的任务,就是给它换水换药。”

  记者对照色差监测点记录数据。陈微微 摄

  “水排得差不多了,可以开始了。”先行换好装的吴启美冲我招招手,搭档吴星火给我递来一件赶海服。他们俩也是修复团队的成员。

  置身水槽内,我感受到一种局促。槽底根据船构件的形状制作了垫舱板,留出的过道堪堪站人。每个水槽顶部布设田字形的管线,分别是喷淋和水循环系统。蓄水过程中,上方的35个喷淋同步开启,覆盖所有船体构件表层,起到保湿作用;水循环系统则是让浸泡溶液流动起来,更好地发挥脱盐作用。

  上下空间受限,各种行动都要躬身进行。我先对照已经标记好的色差监测点,依次拍摄记录,更新最新数据。

  色差仪上显示有L*、a*和b*三组数值,分别代表明度、红绿轴、黄蓝轴三个维度。以4号色差监测点为例,我记录到的数据依次为27.83,8.43和11.66,对照以往的监测数据发现,L*增加,a*减少,b*增加。“这表明亮度逐渐增加,红色调减少,黄色调增加。”陈微微解释说,木材的颜色主要由木材中存在的木质素和沉积物决定,健康的原木通常呈淡黄色,而硫化铁等沉积物的存在可能导致木材变成深红色或棕色,“这意味着经过脱盐后,船木的颜色正逐渐接近健康木材的颜色。”

  3小时完成清洗流程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用纯净水冲洗水槽。“直接冲吗?”对着眼前这些“老宝贝”,手握水枪的我有些迟疑。“放心,调过水压,不会对船体构件造成影响。”吴启美给我讲述冲洗的步骤,我先冲去附着在船木构件表层的软化泥块,然后是船板和垫舱板之间的隐秘空隙,最后是槽底,缓步从水槽内壁边缘往中间移动。

  冲洗工作比我预想的更“废腰”。酸痛感很快袭来,我想直起身子放松一下,不想一抬头便撞上喷淋。此时,室内温度不足23℃,但我的衣服却已被汗浸湿贴在身上。直至结束,我看了眼时间,从水槽排水到完成清洗全流程,已经过去近3个小时。

  由于每个水槽蓄水量不一,浸泡用的药水也得现配,主要成分是螯合剂和氢氧化钠。“螯合剂会跟船体构件里的铁离子起化学反应,加速脱盐效果。”听完陈微微的解释,我恍然大悟,难怪有几个水槽的水体颜色深得好似普洱茶汤。

  吴启美在冲洗水槽和船体构件。赵琛璋 摄

  比遗址土层挖得更深的是对历史的挖掘,修复沉船为的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重新“说话”,这需要更多高科技助力。

  “沉船和海量瓷片堆积的出土,进一步活化了温州千年商港的历史场景,是温州古代对外贸易兴盛的力证。”顺着陈微微手指的方向,我注意到不少船板分布着一个个孔洞。“那是船蛆留下的。”她解释说,船蛆是一种海洋穿孔动物,能穿凿海中的木船,喜欢咸水环境,“这是判断船只用途的重要依据。”

  更多信息需要科技手段来解码。目前,研究人员正对船底泥土进行分析,通过比对各地的土层环境,判断“海船都去过哪些地方,最远到过哪儿”,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更多的信息。

  今年初,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朔门古港遗址上榜,意味着拿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沉船遗存的修复工作要持续十多年时间,而对沉船标本的研究可能要更久。”陈微微说。近两年来,温州持续活化利用考古成果,朔门古港遗址现场已接待超过500批次、1.5万人次的参观,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眼下,温州正积极推进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申报工作,完善遗址公园的建设方案,加快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为遗址公园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龚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