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晨起的塘河,褪去昨日的喧嚣,一股清新扑面而来。“咚,咚,咚……”一艘,两艘,三艘,五颜六色的龙舟木桨翻起浪花,河畔人头攒动,彩旗飘扬。临近端午,如果用一幅画来描绘瑞安,这或许是最生动的典型代表作。
今年是瑞安民间划龙舟“重启”的第三年,河道上的热闹近乎让当地万人空巷,网络上的热议也曾让当地如履薄冰。连日来,记者走访当地村社和龙舟“头家”,翻阅投诉件和网络帖,一边是河道上热衷龙舟的民意,一边是网络上吐槽龙舟的争议。民众普遍关心如何安心、顺心、欢心地划龙舟,怎样解决安全风险、噪音扰民、摊派经费等问题。
顺应民意,为这艘龙舟护航,瑞安多次举行官方调度会,从制度、平台、人员等方面直击痛点。眼下,瑞安龙舟,如何划出新风尚?日前,走进乡村蹲点,一探究竟——
民间盛事如何长保安宁
打电话联系不上,吃饭喝茶都说没空,再次见面肤色黑了几度,如果你的瑞安朋友最近出现以上“症状”,那他很有可能去划龙舟了。
临近端午,走进瑞安市,街道两边插满龙旗,氛围感拉满。每走几百米,能看到颜色各异的龙舟,驰于绿波白浪间。舟内或挨坐或站立着40多名村民,伴随着鼓声与号子,有节奏地划行。每遇到桥洞,就有段唱词。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跳梢”等绝活儿。按当地人的话说,比过年还热闹:过年是家家户户各自的活动,划龙舟是全村人在一起的大事。
瑞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龙舟文化在瑞安传承已有千年历史,“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展现的便是古时的盛况。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一碑一亭都可能和龙舟有关。村里随便拉上一人,就能说上一二。每逢这个时节,走在塘河边,“今天划了么”这句话代替“吃了么”,成为村民之间通用的问候语。
“每天大清早就咚咚咚,有时还噼里啪啦放鞭炮,根本没法好好休息。”前几天,在瑞安某网络论坛上,又传出“瑞安龙舟翻了”,虽然划手都穿着救生衣,水位及腰,并未有人员伤亡,但还是引发不少网友吐槽。有关安全风险、噪音扰民的话题与民间划龙舟的盛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瑞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滴——”上午8点多,瑞安安阳街道白岩桥社区的龙舟扫码验证后,通过“龙腾瓯越”数字平台申报,准备从白岩桥码头上水划至莘塍河口宫河段。龙舟“头家”周建国张罗着队员抓紧时间。尽可能少扰民,这个点比往年出发时推迟了个把小时。规定时间、水域、数量,当地给民间划龙舟划了道“红线”,河面有秩序、气象也给力,才能安全上水。
“大家穿好救生衣,都量下血压,戴好安全帽……”在紧随其后的应急保障船上,白岩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建州逐个清点装备,医药箱、灭火器也都带上。每个细节都要落实到位,因为在瑞安龙舟办的大屏上,每艘龙舟来回时间、行动轨迹、人员动态等一目了然。全市473艘龙舟都有对应的专班、划行方案,挂钩的镇街干部、村社党员和社区民警。
线上线下万众瞩目,12345热线有关龙舟投诉还是有不少。其中,反映“龙舟银”筹集问题的约有10来起。
经费摊派到底存不存在
划龙舟是一项仪式感极强的民俗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自发的造船、请神、摆香案……每样都需要经费,“龙船银”自然少不了。除了村民自筹外,一些地方还会向本村或村里外嫁女的家庭“筹集”费用。历史上,就有因摊派“龙舟银”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现象,后来当地出现立碑禁止的“约定”。
如今,瑞安各乡镇街道均在事前约谈龙舟“头家”,签订相应责任状,掌握“龙舟银”的主要“金主”是否真正自愿捐赠,并开通12345举报热线,由警方查处不法征收行为。
瑞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眼下,现实中的“龙舟银”,到底怎么收?
在瑞安上望街道薛里村,龙舟“头家”薛迪龙、薛迪豹带头捐资,并承诺自掏腰包兜底贴补。在西安的谢荣贵、薛迪云也停下生意赶回村里各捐3000元,并上船当划手。在“薛里老白龙”微信群里,清单公示着19人筹得7.5万元,这些“金主”大都是做汽配的生意人,也有祈福还愿的户主。
走进瑞安市安阳街道白岩桥社区,这里共有391户。在白岩桥佳园的电子栏上,“划龙舟自愿捐资人名单”滚动公示:有捐1000元,也有3万元,仅56人便筹得38万余元。
“今年我们应该会有余钱,打算最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余款的使用。”陈建州算了笔账:每趟龙舟出去,头尾各1名艄公,2名鼓手,以及香斗、唱神、施锣、旗手,总共40多人,算上应急保障船,一天花费约1万元左右。龙舟上会放一些饮料、蛋糕作为补给,龙舟活动结束,村民们也会一起吃个便饭。此外,便是救生应急安排,以及相应装备的维护。对这些开支的投诉举报,部门都会迅速调查。
瑞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5月23日中午,瑞安汀田街道汀五村龙舟队员围坐聚餐。六菜一汤,荤素搭配,还有海鲜。这桌300多元的龙舟饭,由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志愿炊事班,轮流为龙舟队员烹饪。“早年会在酒店宴请,后来有请厨师上门,今年直接自己人上,每次改变都能节省不少,余下的经费还能干不少好事,这样的龙舟饭吃起来更有味道。”汀五村党总支书记夏林娒说,镇里要求我们列“成本清单”。经费是自筹的,人手却是众筹的,各队都敞开明细,邀请村民监督,才有人愿参与。
外嫁女该不该交龙舟银
参与的人越多,不同的声音也不少。“外嫁女交钱不合理吧?动不动几千块,压力太大了。”“村里那些无业‘倒三烂’(意为无业、品德差的人)就靠这捞点油水了。”最近,一则《外嫁女要出5200给村里供他们享乐》网帖,把瑞安划龙舟推到了风口浪尖:外嫁女到底该不该交钱参与?
“这是村里办的喜事,我觉得可以参与。”瑞安安阳街道红光村的小贾,在市区事业单位上班,也捐了2200元。不过她身边也有不少年轻人,认为征收“龙舟银”违背自愿原则,涉嫌变相敛财。“当然,村里没有任何手段强制我们交。”小贾说,好似有股无形的力量,如果不交的话,几分钟内全村人都知道。父母在村里生活,他们过不了人情这关。
瑞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捐这份子钱,实际上源自村民朴素的民间感情。”龙舟文化研究者、瑞安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林良爽介绍,划龙舟是为了祈福,老一辈村民大都认为捐资助力是呈了自己的心愿,他们希望外嫁女也交“龙舟银”,追求平等的庇佑。
旧时,瑞安山多地少水系发达,女儿外嫁到婆家,由于交通不便,有可能多年也见不着面。“娘家人”划龙舟前来看望了。外嫁女所在的夫家摆起香案(瓜果、点心等),迎接远道而来的慰问团。这点在民国《瑞安县志(稿)》也有记载:“龙舟所经各村必馈酒肴,摆香案相待。”
后来有人化繁为简,以红包替代香案。在瑞安,很多经费都有龙舟“头家”兜底,并由参与的人同舟共济,但不买账的年轻人还不少。眼下,在河里游的龙舟上,年轻人寥寥无几。这种分化也体现在网络吐槽中。一位名叫“谷谷”的网友称,“我也支持民俗,但应统一组织、统一金额、统一管理,不然不会参加。”而网友“敬亭山”则认为,“传统不应成为道德绑架的借口,呼吁建立机制遏制攀比,比如设定捐资上限,为年轻人减负。”目前,瑞安正推进“龙舟活动监督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等担任监督员,全程嵌入式监督。
瑞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瑞安塘下镇新坊村,安玛滤清器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快弟当起龙舟“头家”。他和两位从事汽配生意的兄弟,每人都出了5万元,并发动朋友圈亲友,筹集了20多万元,负责村里两艘龙舟的运行费用。“我们有能力承担这些费用,不需要摊派,更不会问外嫁女要一分钱。”王快弟说,自己把两个女儿的“龙舟银”也出了,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他这是为孩子祈福,外嫁女一辈子就参与一次。
河面上,热闹的大都是中老年人;网络上,热议的大都是年轻人。再过几年,瑞安划龙舟,会不会断代?
民间龙舟何以行稳致远
“传承的问题,我们也想到了。”塘下镇新坊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国银介绍,村里现在有了龙舟俱乐部,请来专业教练,吸引10多名40岁以下的青年参与。在上望街道薛前村,30多岁的音乐老师阮兮一主动报名俱乐部,免费教村民打鼓。
为龙舟注入新活力,这已经不是一艘龙舟和一群人的事。走进瑞安安阳街道白岩桥社区,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建州正在招募新手,参与划龙舟后勤,也参与筹备龙舟宴。结合瑞安文旅部门推出的龙舟IP系列活动,他们也计划在塘河沿岸推广瑞安特色美食,让年轻人来了有看头,也有吃头。
同样忙碌的还有塘下镇塘西社区党委书记吴蓓勇。今年镇里的龙舟文化节在社区举办。场子大了,阵仗也多了,需要准备的也不仅是划龙舟了。在塘下镇帮扶下,吴蓓勇正谋划村里申报龙舟历史文化工程,推进龙舟诗之墙等项目落地。
瑞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群众支持,才是龙舟文化传承的动力。瑞安市龙舟运动发展协会秘书长胡允科认为,至少要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阿婆,这是我们龙舟队送的米、面、油,给您放这里可以么?”连日来,瑞安上望街道蔡宅村养老院、低保户和部分困难家庭老人迎来喜事。在蔡宅村东爿龙舟队长蔡丰林看来,青年志愿者在岸上帮忙,也是主动“参与”划龙舟。
“去年,我们龙舟队给村里百岁老人和困难群众送礼,今年我们向慈善机构捐赠,希望帮到更多的人。”蔡宅村中爿龙舟队长蔡兰光调侃道,在政府引导下,现在划龙舟越来越“卷”,不比奢华比温情,毕竟“大家都夸了,才有面子。”
短短几天,蔡宅村东爿、中爿、西爿龙舟队已捐出3万元。河道清淤、围栏修复、安装监控……蔡宅村党总支副书记蔡红飞说,镇里鼓励以龙舟之名开展公益活动,结合重点工作申报村级自筹项目,扩大受惠面,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河道上的热闹还在持续,传统民俗如何健康有序地传承下去?浙江工商大学当代浙江研究中心主任张丙宣教授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民意碰撞,会催生开放、包容、渐进、自治的落地方式。比如,在民俗活动中探索多元文创、文旅呈现方式,让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凑好”这个热闹。
“没有哪种文化,可以与法律相违,和民意相悖,还能生存。”瑞安市委办副主任、龙舟办相关负责人吴凡透露,今年,瑞安还发布倡议,由民间自发约定龙舟夜间不上水,共同抵制强行摊派、变相敛财等违法违规行为,把节约环保、文明过节融入到活动中。当地也计划在大众中开展大讨论,探讨既顺应民意,又符合文明建设的传承方式,在全民参与中,把好龙舟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