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看浙里

诗韵三江绘新卷 萧山义桥递出一张“诗意名片”

2025-05-17 18:35:41 来源: 作者:记者 陈丽丹 通讯员 朱佳丽 陈佳蔚 编辑:

  浙江在线5月17日讯(记者 陈丽丹 通讯员  陈佳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正以诗词为纽带,将千年渔浦的文化底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5月17日,在第三届钱塘江诗词大会・中华诗词精品研习班开班暨义桥文化艺术中心开馆仪式上,义桥镇递出一张“诗意名片”,国内诗词名家、文化学者们共同见证义桥从“浙东唐诗之路源头”向“现代诗意名镇”的华丽蜕变。

  第三届钱塘江诗词大会・中华诗词精品研习班开班暨义桥文化艺术中心开馆仪式

  第三届钱塘江诗词大会・中华诗词精品研习班开班暨义桥文化艺术中心开馆仪式

  文化筑基:诗词沃土孕育“诗意基因”

  5月16日-19日,中华诗词专家大咖和诗词爱好者近百人齐聚义桥,研讨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脉络构建、沿线诗路名镇建设,以及渔浦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将开展诗词采风活动。

  义桥的“诗意名片”,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脉。作为浙江四条诗路文化带中三条(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的交汇点,李白、杜甫、孟浩然等400余位诗人曾在此留下不朽诗篇,陆游更是留下了“渔浦江山天下稀”著名诗句。

  近年来,义桥深耕这一资源,成功创建全省首个乡镇级“中华诗词之乡”,并入选浙江省“诗路名镇”。“我们不仅挖掘诗词,更让诗词‘活’起来。”义桥镇党委书记陈钢介绍,通过举办“海棠雅集”等国家级诗词活动、打造《渔浦诗词》专刊、建设诗意林公园等载体,义桥实现了“从专业殿堂到田间地头”的全域诗教。数据显示,当地已开展诗词创作大赛、采风活动超百场,吸引逾万名群众参与,诗词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海棠雅集甲辰卷》赠送仪式

  曾向义桥惠赠过展藏品的部分老师代表收藏证书颁发仪式

  萧山诗人蒋荫彦先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沈敏华女士获颁文化顾问聘书

  创新赋能:文化地标激活产业新机

  如果说诗词是义桥的灵魂,那么义桥文化艺术中心与钱塘江诗词展示馆则是其“诗意经济”的引擎。17日上午,在热烈的掌声中,义桥文化艺术中心开馆。义桥文化艺术中心不仅联通钱塘江诗词展示馆,更引入中国美院“雕花不凋”木雕艺术展等高端资源,形成“文化+艺术+旅游”的复合业态。

  17日上午,在义桥文化艺术中心二楼,“雕花不凋·中国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展”吸引众人驻足观看。作为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东方设计研究院秘书长王昕表示,传统雕花图案里面有工艺、有故事、有寓意,这些旧物件蕴含着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和资源,我们要赓续民族文化精神,让传统木雕文化在传承中创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何为文化、何以经典,如何传承,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雕花不凋’的百花丛中,只要用心去看,每个人一定会有启发。”据悉,该展览将为期两个月,为义桥发展文旅活动注入艺术魅力。

  “雕花不凋·中国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展”现场

  “雕花不凋·中国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展”现场

  义桥文化艺术中心是义桥镇以诗词为媒、以文化为魂,继续构建精神家园的关键落子。未来,义桥镇探索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家门口的致富密码”,计划开展创意市集、文化展演等多元业态,开发诗词主题手作、非遗衍生品等特色产品,扶持乡村手艺人、青年创客,并联动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策划“诗意义桥”文旅专线活动。

  跨界联动:名家助力共绘“诗路蓝图”

  钱塘江畔义桥镇的“出圈”,离不开跨界资源的整合。从中华诗词学会两任会长郑欣淼、周文彰的亲临指导,到恭王府“海棠雅集”首次走出京津落户渔浦;从中国美院教授团队策展,到本土诗人蒋荫彦等受聘“终身文化顾问”——多元力量的汇聚,让义桥的文化IP不断增值。

  “钱塘江这条诗词之河,流淌着千年的文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社主编高昌说,中华诗词学会将在义桥开展更多贴近群众的诗词活动,让传统文化扎根乡村服务大众,让古典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据悉,义桥已与上海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基地,未来将探索数字赋能诗词传播,如AR技术还原古诗场景、虚拟诗人互动等,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从“潮平两岸阔”的千年意境,到“风正一帆悬”的现代实践,义桥以诗为媒,书写了一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乐章。这张“诗意名片”背后,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