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浙江日报2月10日讯(记者 蒋欣如 王艳琼 徐子渊 共享联盟·玉环 曹思思)2月6日,杭州市开春首场人才招聘会在杭州汇金国际大厦火热开启。现场,有企业在紧缺岗位前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字——“急”。
春节后是人才流动的高峰期,也是企业开工复产的关键期。一系列返岗就业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企业抛出优厚条件招才纳贤,求职者“赶场”寻岗,更有地方人力社保部门负责人“挂帅”组队,带着本地企业跨省招人,抢抓先机。
为满足春节假期后的用工需求,我省部署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预计3月中旬前,全省将推出各类线下招聘活动1000余场。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全省开展各类招聘活动691场,参与企业2.12万家,发布岗位47.31万个,达成初步意向7.89万人。此外,全省已组织赴外招聘小分队111个,发布岗位9.64万个,“点对点”接返省外员工1.33万人。
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
一站式服务显温度
2月7日上午8时,500名贵州毕节籍务工人员乘坐专车来到毕节站。
他们将乘坐免费“点对点”返岗专列G2305次列车前往温州南站,开启新一年的奋斗。
这是今年浙江与贵州两地人力社保部门联动组织的首趟返岗复工专列。据统计,有近70万“贵州老表”在温州工作,一趟舒心的返岗之旅,正是对他们工作的褒奖。
“连着好几年乘返岗专列,今年一看到有报名信息,我就发给了同乡。”来温务工近10年、在一家鞋厂工作的周遵建对这一服务赞不绝口,“不用掐点抢票的感觉,真好!”
收获颇丰的还有多家温州企业的招聘负责人。2月6日,扫眉才子科技温州有限公司招工代表王漓蓓在毕节参加了“五省联动·春风送岗”大型招聘会,“公司主要开展家政业务,贵州的阿姨勤劳淳朴、踏实肯干,正是我们需要的。”
没想到,这场招聘会一直持续到了返程的列车上,第14节车厢为企业专门设置了面试点。现场,10家温州企业设置了面试点,推出1100个岗位,近九成岗位月薪超过5000元。还没下车,王漓蓓就物色好了多个意向人员。
一份精心准备的新春服务礼包也被送到众人手中:一张就业创业政策明白卡、一份职业技能培训清单、一份新春招聘会清单、一个“瓯越好工作”微信小程序二维码,一张全市零工市场地图。“接下来,我们还将根据务工人员需求开展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岗位推介,真正让来温群体留下来、创未来。”温州市人社局副局长黄万华说。
当晚,列车抵达温州南站。务工人员提着大包小袋下车时,早已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出站口提供指引和行李搬运服务。随后,他们通过绿色通道,乘坐由当地安排的大巴直达厂区。
省人力社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将通过“务工专列”、对企业“点对点”包车给予补贴等形式,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保障省外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顺畅返岗就业。
保用工助力开门好
一本账摸清底数需求
2月7日晚,临睡前,宁波群志光电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孙经理又确认了一次招聘展板等物料准备。第二天,他将和宁波人力社保招聘小分队一同前往山西运城,“公司目前用工缺口在四五百人左右,政府组团招聘肯定比企业单打独斗强,这次省外招工真是帮大忙了!”
经济能否“开门好”“开门稳”,关键之一是企业员工是否到位、生产线能否全力运转。浙江省外劳动力规模约2300万,赴外省招工,成为拼经济的重要一环。
其中,大优强、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招工需求尤其集中。“我们开启了13条‘企业用工服务保障热线’。”宁波市就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告知用工需求后,会有人社服务专员一对一协助解决。目前,宁波已向全国劳务输出地推送了300多家企业、超过8000个岗位。
招工要勤,更要巧。首先,要知道本地需要什么人。年前,为摸清缺工底数,绍兴市人力社保局对全市中型及以上企业“地毯式”排摸需求,梳理出一份涉及661家企业1.92万个用工需求的清单。“主要集中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领域,普工、操作工最吃香。对具备一定技能的电焊工等技术工种,企业愿意开出万元以上的高薪。”绍兴市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张涌说。
巧劲还体现在招工路线的制定上。绍兴借助大数据力量,对来绍就业人群进行分析画像,绘制了一张适合本地的“用工地图”。“今年全市28条省外招工路线就是这样确定的。”张涌说,目前,全市各小分队已赴四川三台、贵州六盘水、安徽颍州等地开展用工对接,对于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还将采用“一企一策”。
“相比线下,线上招聘效率高、匹配更精准,但不少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设备和主播条件。”丽水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丽水成立全省首个市级直播带岗基地,市、县范围内的企业都可以在这里零基础“直播带岗”。
2月6日,2025年丽水市春季人才招聘会启动。线上线下火热联动,短短4个多小时,“就业在丽水”“就在浙丽”等线上招聘平台就吸引20.76万人次求职者观看。
打基础利长远
引才育才不只这一“招”
劳务输出大省“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加,省外招工难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浙江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走上“专精”路线,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这类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常常可遇不可求。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全省各地也在摸索办法。
2月5日,大年初八,尹广飞从老家贵州遵义出发返回玉环工作。跟往年一样,他还带上了同村找工作的亲戚朋友,“有人想学技术,有人想多赚点钱,这些要求玉环都能满足。”
尹广飞说他自己就是证明。在玉环迈得医疗工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待了十多年,他从车间普工成长为配套生产经理,考取二级技师等级证书,实现了技能和薪酬双提升。
这背后是一条完善的提技增收路线。近年来,玉环一方面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权交给企业,帮助企业留人、育人;同时,也要求企业建立与员工技能等级相匹配的薪资待遇体系。通过口口相传的“老带新”、东西部劳务合作玉环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玉环在贵州等地打出了口碑。
一些地方选择深耕本地资源,将“人岗匹配”环节前置。桐乡探索推出“学子码”数字应用,根据本地籍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前、中、后不同阶段需求,“量身订制”实习见习、培训实践等就业服务,本地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提前物色人才。
“相比其他招聘渠道,‘学子码’招聘到的员工更加稳定。”浙江创嘉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高樱说,去年公司通过“学子码”发布多个岗位,入职率高于其他第三方招聘平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求稳心态持续上升。为此,义乌提前启动了毕业就业服务季。去年11月以来,义乌在全国58所高校开展城市推介和循环招聘活动,现场达成了就业意向1万余人。
节后,义乌计划在杭州、郑州等地开设商贸专场和跨境电商专场招聘活动,本地也将开展150场以上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义乌市人社局局长王国成再次发出邀请:“义乌好好逛,工作好好找,欢迎广大青年朋友来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