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记者 谈佳轶 赵洋)艺术和乡村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艺术如何赋能乡村的发展?12月7日上午,“中国式现代化 看浙江先行路”之外国人眼中的美丽浙江采风活动,来到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寻找答案。
乘车前往青山村,路两旁是平整的,刚刚收获的稻田;爬上一段缓坡,便是文化礼堂、市集等村庄最热闹的地方;再往高处前行,群山三面环绕,绿树翠竹掩映之处,忽然现出一汪碧水,这里是龙坞水库,也是青山村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采风团在龙坞水库边合影
青山村民们早年以水稻耕作为生,同时种植大片毛竹林来补充收入,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污染了当地主要水源龙坞水库。2015年,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启动,成为撬动青山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支点。
短短一年的时间,龙坞水库就达到了一类水的标准,堪称杭州最佳,纷至沓来享受这青山绿水的游客,让村民真正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青山村自然好邻居主理人蒋小凡告诉记者:“村里积极与第三方对接,寻找多元发展的路径,还写了长长的一封信真诚招募各界合作伙伴。”
不久之后,青山村迎来了项目执行人和第一位新村民张海江,随之而来的是更多项目团队,东坞礼堂被改建为“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校、自然好邻居、艺启共富坊等场所纷纷建立,为青山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与此同时还有110多位新村民搬到了这里,有艺术家、民宿主、公益人、户外爱好者……与青山村的好风光和好事业同频共振,在这个只有2600人的小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也折射出青山村的开放度、知名度。
融设计图书馆
德国设计师用中国传统的纸浆制作的凳子,传统大漆工艺与日常实用器皿相结合,在“融设计图书馆”,中国传统的材料、工艺被进行解构和研究,为全世界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灵感,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建立起中国传统材料的数据库和分类体系。每年接待数百位来自全球各地的独立设计师、环保主义者。
在“艺启共富坊”,国家级非遗技艺西湖绸伞等工作室入驻其中,招募当地村民学习技艺,并以统一管理,订单生产的协作形式,带动大家一起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来,帮助农户人均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1500元。有来访的留学生提出疑问:绸伞不能遮风挡雨,销路一般是哪里呢?对此蒋小凡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伴手礼,包括杭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都能接到不少订单,还能以美学教育、非遗手工艺研学等做法,形成一个小小的产业集群。”
参观“艺启共富坊”
目前,“艺启共富坊”采取众创共治的运营方式,完善产学研销一体的手工艺共富产业链条,打造有实用课程、有实际产品、有增收实效的实体化共富工坊;全村近30个艺术产业项目,共增加就业岗位近300个,艺术乡建已经与青山村融为一体,生动诠释了立足绿水青山,走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