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东阳新闻网9月1日讯(记者 楼瑶琳)食品小作坊虽小,却关乎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是事关民生的大事。今年,“阳光小作坊”建设被列为我省民生实事建设项目。东阳市也把食品小作坊“5S”提升改造项目列为今年的民生实事重点项目之一。
豆制品营养可口,是人们日常餐桌佳肴,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在白云辖内,集聚着20多家豆腐小作坊。东阳市城区各大菜场销售的三分之二的豆制品,都来自白云。之前,这些小作坊租在破旧民房,生产车间简陋、环境脏乱,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今年,在白云街道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帮助下,白云辖内豆腐作坊实行园区化集中生产,并实施“5S”管理,从源头把控了食品安全。
园区管理集聚化
29日,记者走进白云街道钱江路的豆腐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约5米的照壁,上书“豆腐园区”四个大字,墙上施以彩绘,正面是磨豆腐的场景,反面是豆腐的起源典故。
园内路面整洁,坐落着10多个豆腐作坊,掩映在一株株大樟树下。
园区负责人王永胜是安徽人,来白云从事豆制品行业已20余年。他专门从江苏等地采购黄豆,供应给东阳吴宁、白云,以及义乌等地的豆腐小作坊。他说,豆制品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时间长了就会发酸发臭,影响环境。一般新房子都不会出租给豆腐作坊。
2013年左右,王永胜在白云街道小康路租下几幢低矮民房,陆续招引了18家豆腐作坊。2015年,他又在白云街道永金路租下几幢民房,陆续招引了7家豆腐作坊。每年,他要供应400至500吨黄豆。
小康路的老房,因年久失修,房屋破败、环境脏乱、雨天漏水;屋外路面坑洼,积满废水,已看不出原本的水泥路面目。因为污水、臭气、噪音扰民,小作坊隔三差五遭到周边居民投诉。
“我们本来打算改造房屋,但那片区域要拆迁,就决定换个地方。”王永胜说,在白云街道和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每个小作坊都实施“5S”管理,各类资料、制度上墙;合理布局,统一设置原料入口、成品出口,以及供人员进出的洗手更衣区,实现人货分离;园区专门腾出一幢三层楼房,用于经营户住宿,保障了消防安全。
目前,钱江路豆腐园区已入驻豆腐作坊15家,每天消耗黄豆4000多斤,生产豆腐、千张等各种豆制品1万多斤。此外,永金路的豆腐园区也在改造升级中。
生产车间规范化
“整理整顿天天做,清扫清洁时时行。”在豆腐园区,每个作坊门口都贴有“5S管理”制度、车间责任人、卫生标准等资料。
豆腐园区建设以来,东阳市市场监管局采取“手把手”帮扶,对各小作坊的功能分区、标识张贴、工艺流程设置、设备定点定位等进行全方位指导。
在郭德勇的豆腐作坊内,地面干净明亮;两排不锈钢架子上,整齐地码放着早上刚刚制作的豆干;角落里摆放着白色的豆干胚;各种材料、器具分类摆放,井井有条。
郭德勇老家在湖北,从事豆制品行业已七八年。每天早上5点钟,他就起床做香干,每天生产七八百斤豆干,供应城区东门、南门等菜场,以及义乌的菜场。
“之前在小康路时,房子老旧、面积较小、设施落后,再怎么清理也没用。”郭德勇说,搬到园区后,作坊面积从60多平方米扩到100多平方米,增添了不锈钢榨架、冷风机等设备。以前,没有冷风机,在车间干活很闷热,尤其是夏天,满头大汗,辛苦不说,还影响食品安全卫生。以前榨豆腐一次要20分钟,现在用新榨架10分钟就够了,省力很多。
来自安徽的董学东做豆制品已10来年,现主要生产油豆腐、豆腐等。每天,他们在晚上6点钟开工做豆腐,凌晨4点运到西门菜场销售,由其妻子负责守摊。
“暑期淡季,我们上午稍微空点,能歇口气。等到开学,这个时候,我都得在外送货,送到学校、企事业单位,只有下午能睡5小时左右。”董学东说,现在自家作坊一天要用300至400斤豆子,生产豆制品1000多斤。
入驻园区后,董学东花费10多万元装修了车间吊顶、墙砖、大理石地砖,采购了新设备。铁制榨架换成了不锈钢,压豆腐的木板换成了80元一块的食品级塑料板。为保持地面清爽,还特意买了上千元的高压水枪,做完豆腐就冲洗地面。污水会沿着嵌在地面的明沟,流入污水管,避免流到路面。“虽然装修费用高,但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也要配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