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 聚民生

浙派古琴为何发源于平阳?

2025-06-17 17:14:16 来源:潮新闻 作者:共享联盟·平阳 陈澄 编辑:毕真

  琴棋书画,古来称为“文房四艺”,而琴居首。古琴艺术历史悠久,至少可溯到周代。

  在中国艺术文化结构中,许多与琴有关的故事成为广泛流传的千秋佳话: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一直被视为人际交往中知音的典范;汉代卓文君因一曲《凤求凰》而与司马相如得遂美满姻缘;三国时期曹魏音乐家嵇康临刑时索琴弹奏,惋叹“《广陵散》自此绝矣”……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在历史演变和传承过程中也形成了多个流派,如浙派、虞山派、广陵派、浦城派等。其中,浙派古琴是最早成体系的古琴流派。

  浙派古琴创始人南宋郭楚望是平阳人,他创作的《潇湘水云》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与《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等一起被列为中国十大古琴曲。

  平阳也因郭楚望,成为浙派古琴的发源地。

  平阳人,郭楚望

  郭楚望,名沔(音“免”),字楚望。他终生未仕,正确生卒年月还待考。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查阜西曾推定他生于南宋绍熙稍前,卒于景定稍后(即1190稍前至1260稍后)。

  关于郭楚望的生平记载并不多,他的祖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温州平阳。

  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1425),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琴曲专集。此书最早收录了郭楚望的《潇湘水云》谱本,并在题解说:“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明确说郭楚望是永嘉(今温州)人。

  然而在南宋时期,狭义的“永嘉”指的是永嘉县,治所在今温州市鹿城区;广义的“永嘉”则指的是古永嘉郡,即温州地区,包含平阳县。

  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有这样的记载:“《韩非子》载‘师旷鼓琴’事,虽几于诞,然或者有之。余里人郭楚望,以善琴名淳景间。”其中,“余里人”通常指“我的同乡”或“我的邻居”。而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其诗《龚圣宇为赋》有云:“吾家雁山下,翠巘高干岑”,可见其原籍在平阳,居住在雁山下的北港地区。而郭楚望与俞德邻所居同里,自然也是平阳人。

  有人考证郭楚望或许出身于平阳望族郭氏,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人。据元末明初文学家苏伯衡的文章《时思堂记》和《郭府君墓志铭》记载,唐末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郭子仪七世孙郭太初因避黄巢之乱,始迁平阳。郭氏一族人才辈出,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南宋郭枢,居坊郭(今平阳县城昆阳镇),学究科,广西提刑,郭镇孙;郭镇,绍兴二年(1132)进士,信州判;郭洙,文职,通判,郭镇子。

  郭镇、郭洙、郭枢祖孙三代按五行相生取名,“镇”从金、“洙”从水、“枢”从木,因此,郭楚望(“沔”从水)应该与郭洙同辈。

  郭楚望的琴艺人生

  郭楚望在古琴艺术领域名声很大,但留下的痕迹却相当少,我们只能从碎片化的史料中拼凑出他传奇的一生。

  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大批文人雅士,郭楚望也是其中之一。元人袁桷(1266-1327),是郭楚望再传弟子徐天民的学生,所著的《清容居士集》中提到郭楚望在临安的生活,一开始不尽如意,一直清贫度日。

  虽是一介布衣,但郭楚望凭着一手精妙卓绝的琴技,后来得以立足临安。他受到监察御史张岩的青睐,招为清客。张岩,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至光禄大夫,参知政事,是当时宰相韩侂胄的得力副手。他爱好琴艺,以善琴闻名一时,聘请郭楚望为琴师,并向郭楚望学得《乌夜啼》,被世人称为“张乌夜”。

  在张岩门下,郭楚望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据《清容居士集》记载:“张岩……于韩忠献家得古谱,复从互市密购与韩相合定为十五卷。将锓于梓,以预韩氏边议,罢去,其客永嘉郭楚望独得之。”郭楚望通过张岩,把韩侂胄曾祖韩琦(北宋宰相、词人)的秘藏和小肆秘购的“野谱”拿来整理,连自己的创作一并写成新声。后人研究认为,明代中叶之前流行的琴曲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郭楚望整理和创作的。

  郭楚望与张岩之子张侃也颇有交往。张侃的《张氏拙轩集》中有两则与郭楚望相关的记载。其一:“又《高山流水》,锺子期所作;《箜篌引》,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今《流水》有‘公无渡河’声,公无渡河,因渡河溺水,援箜篌而歌之。士友郭沔,相与笑后人穿凿云。”其二:“郭沔云:‘词中仄字,上、去二声,可用平声;惟入声,不可用上三声。用之,则不协律。近体如《好事近》《醉落魄》,只许押入声韵。’”其一谈琴,其二谈词,可见郭楚望不仅是琴家,对词也是深有体会,只可惜词作都已失传。

  后来,韩侂胄为了能收复宋朝失地,而发动北伐,但此战却因南宋内部政见不合,最终以失败告终。韩侂胄于开禧三年(1207)被暗杀,张岩因支持韩侂胄的主战政见被革职。郭楚望失去了庇护,开始了隐居生活。也就是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朽的经典《潇湘水云》。

  晚年的郭楚望还曾回到温州。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一日,郡守资政赵公招饮雁浥阁,月夜鼓一再行,有物似鱼非鱼,跳跃于池中者数四,守怪之,莫测也。他日,复鼓前操,复跳跃如故。明日,涸池水索之,得无射律琯,盖沉埋岁久,适鼓亦无射调,声应气求,故如此,然亦奇矣。”说的是郭楚望琴技之神奇,其音准之精确,能使沉埋池底多年的调音律琯跃出水面。

  据考证,“郡守资政赵公”正是宋理宗淳祐年间,任知温州军州事的资政殿学士的赵与懽;而“雁浥阁”指得是位于温州城区蝉街的雁池阁。清末丁立诚的《永嘉三百咏》中记录雁池阁时也映证了这一说法:“宋郭楚望善琴,居此”。当时的郭楚望约55岁,可见他晚年在温州,甚至也存在回家乡平阳隐居的可能性。

  郭楚望如何开创“浙派古琴”?

  中国古琴文化源远流长。郭楚望的横空出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浙派”,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备受世人赞赏。

  宋朝时期,各种风格的琴派竞相出现,当时琴坛有两个较为出名的流派,一个是偏于“刚劲”的“京师派”(承自北宋都城汴梁),一个是偏于“纤丽”的“江西派”。郭楚望吸纳二派之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浙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平淡清越”的风格。

  被誉为重振浙派第一人的徐元白先生之子徐匡华,在电影《英雄》中出演盲人琴师。

  浙派古琴具有“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特色。同时代的其他琴派更注重于弹奏旧曲,而郭楚望开创的“浙派”则是新旧兼攻,特别是加强了新声创作。无论是在整理旧曲、创作新声方面,还是在授徒传艺方面,浙派琴家都颇有建树。

  浙派古琴代有传人,活动范围大抵在沪杭一带,代表人物有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至民国时期,浙派传人中声望较高的是杭州人徐元白,其嫡传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上海姚丙炎,杭州徐晓英、张亮、郑云飞、章家骐等,其中姚丙炎尤为海内外知名琴家。

  “浙派”代表性琴曲有郭楚望创作的《潇湘水云》《泛沧浪》,刘志芳创作的《忘机曲》《吴江吟》,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徐天民创作的《泽畔吟》等等。琴学著作方面,毛敏仲、徐天民编著了《紫霞洞琴谱》,被世人称为“浙谱”。此外,还有袁桷的《琴述》、金汝励的《霞外琴谱》、徐梦吉的《琴学名言》、徐仲和的《梅雪窝删润琴谱》、黄献《梧岗琴谱》、萧鸾的《杏庄太音续谱》等。

  作为从平阳走出的浙派琴学大家,元明以来,历代琴家盛赞郭楚望对于古琴艺术的成就和贡献。查阜西认为,他的成就是创作多、水平高;他的贡献是既敢“出俗(指官谱)还雅(指野谱)”,又能推陈出新(宋代淳景以前重视官谱,也即是只弹古曲,至楚望始独“复别为调曲”)。

编辑:毕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