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8日讯(记者 谈佳轶 袁森)在那曲市嘉黎县海拔4750米的雪域高原上,在雪山与草甸之间,91440块光伏板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这就是嘉黎县的第一座光伏电站。历经一年的建设,9月22日,浙能嘉黎县仓康5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顺利并网发电,为“世界屋脊”送去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嘉黎在藏语中是“神山”的意思,有着风景秀丽的草原风情、原始森林、高山峡谷和茶马古道等,如今更增添了一份现代化的绿色动力。
三十年前,浙江援藏指挥部温州工作组带着温州人民的深情厚谊,从东海之滨来到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高原——那曲市嘉黎县,开始了对口支援工作。如今,他们再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夏天日照14个小时
发电小时数是浙江的近2倍
“原来的电力传输线路要通过那曲市送到嘉黎县,嘉黎自己没有发电的电源点。”浙江援藏工作者、项目负责人沈孔成说。由于嘉黎县原有的电网结构比较薄弱,加上当地气候多变,部分乡镇电力供应仍不稳定,尤其是受到雷击、冰雹、低温等天气的影响时。
烧牛粪取暖、点酥油灯照明……这些传统藏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在嘉黎仍然是度过寒冷冬天的重要方式。
那曲市地处唐古拉山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光照条件好。嘉黎县夏天日照时长能达到14个小时,发电小时数是浙江的近2倍。如何能让当地的日照时长发挥最大效益?
“我们就是为此来的。”沈孔成说,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8千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可有效改善当地电力缺口。
然而,要在“世界屋脊”上实现这样的跨越,需要克服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多。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及海平面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坚硬的冻土上千年来种不活一棵树……在雪域高原上施工,工人们除了要克服缺氧等高原反应,还要和天气抢时间。
“嘉黎县基本上到十月份左右开始,就开始下雪了,气温骤降,施工时间非常有限。”沈孔成说。嘉黎县地处亚寒带气候区,天气变化极快,就在并网前12小时,那曲市嘉黎县下起了小雨。工作人员身披雨衣,在雨中根据指令圆满完成升压站设备、光伏区箱变、储能设备的投运工作。
自去年9月开工建设,历经一年的奋斗,浙能嘉黎县仓康5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成功并网发电,给当地百姓送去充足、稳定的用电。
光伏板从1.5米升到1.8米
嘉黎的牦牛体型特别大
30年来,浙江援建项目在4500米海拔的羌塘草原上拔地而起,也将西藏那曲与浙江人民的感情紧紧连在一起。
如何有效融合浙江优势与藏区实际,实现因地制宜的服务与发展?
随着一批又一批浙江援藏工作组的到来,浙江坚持把产业援藏作为助力受援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将自身产业创新、专业市场优势与那曲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结合起来。
浙能嘉黎县仓康5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的投运,让新能源产业成为了这片高原发展的新引擎。可以说,该项目是温州援藏干部推动招商引资,实现产业援助的又一重要成果。
“浙能嘉黎县仓康5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能直接解决嘉黎县长期电力短缺的现状。”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副指挥长、嘉黎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缪克排介绍,长期来看,项目是开创了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开端,接下来的持续投用和运维将为当地带来就业和财政税收。
长期以来,嘉黎县主要依赖牧业和农业。在项目初期,设计团队就充分考虑到了西藏自治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条件,采用了牧光互补的形式进行设计。这种设计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还兼顾了畜牧业的发展。
组件前沿最低点距地设计1.5米,原本已经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安排,但考虑到嘉黎地区牦牛品种体型较大的实际情况,项目团队再次进行了优化,将组件下沿距地距离提高到了1.8米。
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不仅确保了光伏板不会妨碍到牦牛的放牧活动,还保证了光伏区的有效利用和牧民的生计不受影响。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展示了浙江援藏指挥部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还充分考虑了藏区的实际情况和牧民的需求,实现了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据了解,自2023年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积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开启了浙江、那曲能源合作的新篇章。浙能嘉黎县仓康5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是浙江援藏指挥部为那曲引进的重要项目之一,同时也是2023年西藏自治区保障性光伏储能发电项目,从立项到建设得到了浙江援藏指挥部和那曲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
在阳光的照耀下,仓康村的光伏板闪闪发光,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助力海拔4500米的嘉黎走上一条低碳环保能源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