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9日讯(通讯员 萧美办)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浙江日报》专版报道《向绿而行 沙地生金——萧山全域生态治理实践的二十年》一文,全景展现萧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十年的绿色蝶变之路。报道聚焦萧山从工业强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跨越,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萧山答卷,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萧山的绿水青山)
盛夏的钱江南岸,湘湖烟波揉碎朝霞,浦阳江畔白鹭掠过光伏板矩阵。当梅林村的屋顶光伏点亮万家灯火,当再生水在管道中奔涌成清洁能源,当乡创中心的智慧大棚结出科技新果……这是二十年间,萧山用绿色画笔重新绘就的发展底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萧山——这片围垦而成的沙地平原,从曾经烟囱林立的工业强区到捧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萧山”的信念和决心,用全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工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涅槃之路和生态红利全民共享的创新实践,诠释了蓝天常在、清水长流、群众有感的生态之变,走出了产业升级、城乡共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十多年前的萧山,在工业化浪潮中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2004年10月,随着第一轮“811”行动在之江大地铺开,萧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环境革命战,一场场动真碰硬的攻坚战役,拉开了生态蝶变的序幕,实现从“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的跨越。
水是萧山的灵魂,也是生态治理的重点。2014年,萧山全面吹响“五水共治”号角,从强势推进“三清一配”开始,先后通过“清三河”、剿灭劣V类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生态修复、“美丽河湖”创建、流域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等多项工作,探索出的流域共治新机制,让水从“净”到“清”再到“美”,打造生态治水的典范样本——连续八年斩获全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两次夺得“大禹鼎”金鼎。
(萧山区连续八年斩获“大禹鼎”)
如今,经过流域综合治理的七都溪,重现“水清岸绿、白鹭翩跹”的画面,从单一的防洪工程跃升为融合生态、文旅、民生的综合载体;浙东引水枢纽西小江,历经“五水共治”系统治理,绵延数公里的生态绿道已成为市民日常的休闲长廊……
(西小江)
治水十一载,萧山已累计创建省级“五水共治”实践窗口3个、省市级美丽河湖33条、水美乡镇7个、乐水小镇5个、水美乡村47个、小微水体治理样板227个。
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应该是一座城市的美丽底色。早在2013年,萧山的治气征程已经开始。随着杭州亚运会筹备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拥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萧山进入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扬尘污染成为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问题。
2020年,萧山区大气办以实体化运行,并确立了“大气办牵头、镇街负责、部门联动、企业施治、群众参与”的“全民治尘”模式,打出一套系统治理的组合拳:全区上下紧扣“五气共治”(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城乡排气)主攻方向,推动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创新构建“三圈管控”治气体系,提级开展近源污染整治。
在不断深化“五气共治”中,“萧山蓝”已成为最具辨识度的城市名片。PM2.5年均浓度自2013年的74μg/m3降至2024年的34μg/m3,改善率达54%。
(萧山蓝)
一个城市的“无废”之路,不仅关乎环境治理,更是面向未来的城市创新与绿色竞争力培育。从2022年杭州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成为全球首个大型“无废赛事”。可以说,杭州走在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前列,而萧山的“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则开始得更早。
从2020年起,以新时代美丽萧山建设为契机,聚焦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和农业废弃物等各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难点痛点,萧山开发应用全省首个工业固废数智监管系统,依托“城市大脑”等智慧手段,全面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截至2024年,萧山建成“无废细胞”235个;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和处置率均达到100%,年回收再生资源35万吨;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杭州单体规模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置终端——萧山城运固废资源化综合体,年处理能力达到73万吨。
(萧山城运固废资源化综合体)
可以说,“无废城市”的打造,正在成为萧山激活资源循环的一条动脉。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对萧山来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和重塑经济发展的基因。
为了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萧山从2017年起打响印染、化纤、卫浴等十二大传统行业整治攻坚战,通过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取缔“四无”企业、产业整治、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专业园区建设等六项专项行动,加快产业腾空和重塑。
其中,印染行业的转型最能体现这场革命的深度。党湾镇作为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以纺织印染行业转型升级为核心,首创印染行业分级管控体系,推动纺织印染企业从“传统印染”向“绿色智慧印染”华丽转身。
(党湾镇纺织印染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老牌工业强区,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将工业结构朝着节能、创新、低碳方向升级,才能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的第五年,萧山在多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4年,全区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达6.8%,创下“十四五”以来最大降幅。
不久前的5月,传化科技城里约30万平方米的建筑,首次实现了持续“集中供冷”。作为浙江省首个中水再利用集中供能项目,传化科技城综合能源项目将建造两座能源站,通过“水源热泵+冷水机组+冷热双蓄能”技术体系,将钱江污水厂再生水变身为稳定冷热源,可为周边250万平方米建筑集群供能,年减碳2.6万吨,实现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减碳效益双提升。
(传化科技城)
以科创引领建设创新萧山——这是置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萧山选择,当它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就能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
位于河上镇的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是全球全产业链膜过滤领军企业,公司自研的多项技术赋能半导体、石化等行业实现低碳转型。2023年,以科百特为链主的萧山膜材料小镇启动建设,也成为萧山工业经济布局新质生产力的一次战略调整。
(河上镇膜材料小镇)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三期建设的湘湖,已成为4A级景区。从2021年4月启动的湘湖片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开启了一条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创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也是目前最大的EOD项目,湘湖的EOD项目投资总规模约60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约233亿元。项目实施以来,湘湖核心景区陆地森林覆盖率超90%,高污染企业全面腾退,水质稳定达到优良水体的标准,吸引了众多高新企业和高精尖人才落户,湘湖院士岛、世界旅游联盟总部相继落地,成为“萧滨一体化战略”“中国视谷”等重大项目的主要战场。
(湘湖院士岛)
这些标杆项目通过把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开发一体化实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以绿色引擎驱动产业向新而行。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每一滴水都清澈,每一缕光都增值,生态优势便成为共富路上最澎湃的动能。
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源起地,梅林村始终坚持生态赋能、绿色发展,在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上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
早在1998年,梅林村在全省率先实施“三区合一”新农村建设,建成别墅式农居小区,实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如今,在经历多轮绿色提升工程后,梅林已成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小型风力发电机、绿色充电站、智慧健康小站、数字公交站、数字跑道等现代化绿色场景让人应接不暇……
当然,光伏应用远不止公共设施。村里的渔光互补项目整合86亩池塘和39亩土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益”,将阳光高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财富。
(梅林村光伏项目)
推进共同富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发展。浦阳镇的谢家村、径游村、安山村曾经是连片的“薄弱村”,2022年的一次机制创新,成为它们乡村振兴路上的破局之路——萧山区政府与传化集团签约启动建设“谢径安·传化农创村”。
“谢径安”通过创新“政企村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实践。这里有乡创中心、植物科学中心、创梦农场,还引进了农创客小业态、小工坊……多种业态的经营,让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租金、股金、薪金的收入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这3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21年的488.41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1024.19万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197.03万元跃升至465.33万元,分别增长109.70%、136.17%。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谢径安”是“政企村农”多方主体的共同奔赴,也让工业经济、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这里成为可能。
(谢径安·传化农创村)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山水之间开花结果,萧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初现,释放出富民能量。
位于义桥镇的“江河荟浙江翠”寺坞岭自然地,是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项目以公益投入探索林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保护模式,每年开展百余场自然教育活动,吸引游客15万人次,带动茶叶、笋干等农产品销售增长;瓜沥雁荡湿地入选浙江省首批“观鸟胜地”,观测到白鹭、苍鹭等28种鸟类(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种),大大提升周边民宿的入住率,带动周边村庄迈向生态共富,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典范。
(义桥镇“江河荟浙江翠”寺坞岭自然地)
(瓜沥镇雁荡湿地)
除了城市与乡村,“城乡交错”的城郊接合部是萧山独特的城建格局,治理上存在不少难点,成为补齐萧山全域美丽短板。2020年,萧山启动城郊接合部环境综合整治行动;2023年,作为“升级版”的现代社区(城郊接合部)建设三年行动开始。在提升“颜值”的同时,一篇篇“强村富民”的文章也在书写中……
生态账就是经济账,绿色投入终将转化为金色收益——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指引的清晰可见、惠泽万家的道路,它深刻重塑了萧山的城市面貌和产业形态,更切实改变了每一个萧山人的生活质感与未来期许。
二十载的绿色发展之路,萧山向人们深刻地印证: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了发展的根基与未来。面向新征程,这座勇立钱塘江潮头的城市,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