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9日讯(通讯员 萧美办)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杭州日报》整版刊发《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萧山》一文。文章深度回顾了萧山区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来,在生态修复、科创赋能、产业转型与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生动诠释了生态价值转化的萧山路径,展现了萧山“以环境立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历程。
夏末秋初的湘湖,黛岫逶迤,一泓碧水揽尽江南灵秀。8月14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浙江(杭州)“零碳”主场活动在这里举行。
为什么是湘湖?
2005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提出。当时,距离萧山启动实施湘湖综合保护与开发工程不足2年。此后,历经十余年生态治理,湘湖在砖瓦厂遍地中重新找回“绿水青山”,并最终跻身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以说,湘湖不仅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地,更镌刻着萧山“以环境立区”、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谋发展的转型足迹。
(湘湖)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工业大区的萧山,更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所蕴含的强大能量。与浙西山区的实践不同,萧山不止于将“生态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更以一系列首创性实践解锁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密码,实现了从昔日承载沉重环境污染压力的老牌工业强区,到如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华丽转身,在工业沃土上绘出“生态筑基、科创赋能、城乡共富”的立体发展新图景。
久久为功 生态筑基
在义桥镇寺坞岭,壮阔的三江之水与起伏的竹海山岚交织成流动的画卷,山顶的“江河荟 浙江翠”寺坞岭自然地便点缀其间。2021年开始,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旅行过30多个国家的刘申敏带着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在这里扎根,他们潜心开展生态修复,已监测记录近700种动植物,进一步掌握萧山的“生物家底”。
(义桥镇寺坞岭)
“新物种”的频频现身,正是萧山整体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的证明之一。萧山的生态优势,深植于水韵江南的天然禀赋——浙东运河萧山段承载千年文脉的运河文化带。水清岸绿的湘湖既是城市“绿肺”,亦是市民休闲的“后花园”。南片的美丽乡村以其丰茂林泽构筑起坚实的生态脊梁。
(浙东运河萧山段)
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萧山依托自然禀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精心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治水有方
(萧山区连续八年获得“大禹鼎”)
2014年,萧山区全面吹响“五水共治”号角,十年治水路,萧山强势推进“三清一配”工作(清违建、清淤泥、清排放口、配清水),全面完成剿劣工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找寻查挖”、流域共治等专项行动的持续发力,让萧山连续八年捧回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两次夺得“大禹鼎”金鼎。
2.治气有策
(萧山澄澈天际线)
2013年国家“大气十条”出台后,萧山开启了逾十年的治气征程。全区上下紧扣“五气共治”(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城乡排气)主攻方向,推动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创新构建“三圈管控”治气体系,提级开展近源污染整治。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如今的蓝天白云已逐渐成为常态,PM2.5年均浓度自74μg/m³降至34.1μg/m³,改善幅度达54%。
治废有招
(萧山南片固废中心)
聚焦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和农业废弃物等各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难痛点,萧山以“智慧”破局,开发应用全省首个工业固废数智监管系统,连年上榜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单位名单,“六全一码”分类模式入选2024年浙江省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典型案例,让“无废”理念深入城市肌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深刻变革,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才能实现青山不负、碧水长流。2019年,萧山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美丽萧山’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生态建设的顶层谋划搭建起更高平台,也让美丽萧山建设的视野愈发开阔——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8.2平方公里,守护自然保护地11.78813平方公里,萧山以钱塘江、浦阳江、西山—北干山—长山等为脊梁,“一核三带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巍然成型。沿山、河、湿地、公园铺展绿道近400公里,3条省级绿道如碧玉丝绦串联城乡,绿意盎然间尽显生态环境之韧。
追新逐绿 科创引领
绿水青山间,澎湃的创新浪潮更让萧山的“科创森林”拔节生长。
最近,湘湖院士岛拿了个“A+”。随着院士岛“A+center”科创文化中心的启用,湘湖山水中又新增了一处高端试验研发与艺术创作空间。
湘湖院士岛在许多人眼中是一座生态岛,事实上,它更是一座科创“绿洲”。目前,院士岛已集聚芯片、数字计算、视觉材料等一大批院士科研成果孵化项目,可谓是“点石成金”的创新策源地。
(湘湖院士岛)
过去20年,湘湖先后历经三期建设,实现了从复湖、建湖到成湖的破茧成蝶。但湘湖地区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仍面临生态环保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等挑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被引入湘湖治理。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资金大力支持下,湘湖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绿色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以产业发展收益反哺生态治理,从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湘湖地区正形成一个 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逐渐退出,而紫光未来工厂、先临三维、云尖信息技术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入驻,新兴产业在这里快速集聚。同时,湘湖水域和水体环境的治理也在加速进行,不断改善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吸引了智能视觉、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高端前沿产业的研发部门和高层次人才来此落户。依托其优良生态基底,湘湖一跃成为“滨萧一体化战略”与“中国视谷”的核心承载地,实现了从“生态净投入”到“生态价值创造”的深刻蝶变。
(中国视谷)
千年古镇河上,同样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科创传奇”——2011年,科百特创始人张应民来到萧山,将企业落户于河上青山绿水之间。时光荏苒,如今的科百特成长为世界先进的创新型膜过滤企业,从能源结构低碳化到生产过程清洁化,从资源利用循环化到产业模式绿色化,科百特以薄膜之力链动产业减碳新生态,带动了一个百亿元级的膜材料小镇崛起。
(河上镇膜材料小镇)
作为制造业大区,引“新”向“绿”正是萧山产业突围之举。近年来,锚定“科创+智造”双轮驱动,萧山通过印染、化工、羽绒、卫浴等各重点行业集中整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开创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科技赋能下,萧山深挖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推动传统产业“扩绿增效”。前不久三元控股集团杭州热电有限公司热电联产升级提效工程、杭州奔马低碳新材料智慧绿色工厂项目采用多项创新节能技术,入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杭州奔马低碳新材料智慧绿色工厂)
围绕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萧山深化“区域环评+标准”改革,严控排放总量与资源消耗“双控”,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以研发补贴激励绿色技术突破,并在审批、监管环节给予减污降碳技改企业切实支持。
数据显示,2024年萧山区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达6.8%,达到“十四五”以来的最大降幅。随着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美丽萧山的山水之间迸发出越来越多科技创新活力。
点绿成金 链动共富
二十年前,浦阳江在村民俞阿姨记忆里是洪水肆虐的景象:堤岸破损、杂草丛生,沿线矿山和砂石码头遍布。每当暴雨来临,“河水泛滥,江边的村民总要遭殃”。
2013年,萧山全面启动浦阳江综合整治工程。历经数年系统治理,浦阳江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并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河湖。江堤上,17.8公里红蓝相间的跑道自浦阳,经临浦一直延伸至进化,如彩色丝带般蜿蜒江畔。
(浦阳江绿道)
通过浦阳江整治工程,萧山区加速推进浦阳江沿线美丽乡村建设,也让传化集团在萧山区浦阳镇谢家村、径游村、安山村,以共生理念,建设“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从起步就锚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建起了公共实验室、标准试验农田以及种业加速中心,致力于打造集科研试验、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力。
(谢径安·传化农创村)
政企村联合的经营模式,也让生态红利惠及民生。强村公司和村企合资公司等新型市场主体,不仅让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也为村民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实现村集体、村民与企业的多方共赢。未来,萧山将沿浦阳江精心打造风情发展轴,以“富民”统筹“强城”“兴村”“融合”,打造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鲜活样本。
从航运要道到发展主轴,浦阳江风情发展轴所依托的,正是萧山南部日益优化的生态环境和蓬勃发展的乡村活力。
(浦阳江沿岸的蓬勃生机)
作为“千万工程”源起地,萧山多年深耕美丽乡村建设,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丽资源”,萧山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以及空置厂房等沉睡“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千万工程”起源地——萧山区梅林村)
石牛山森林公园完成高空秋千、驿站运营年产值50多万元,滑翔伞项目年产值200多万元;杨静坞森林公园以杨梅产业为主要旅游产业,连续成功举办二十四届“萧山杜家杨梅节”,全镇常年杨梅产量约200多万斤,产值约6000多万元,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加林农收入;进化镇欢潭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乡村运营+社会资本”模式,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202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大关。
(所前镇杜家杨梅节)
找到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萧山南部开始真正“显山露水”,“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之路愈发清晰。
回顾萧山绿色发展的二十年实践,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萧山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莫勤恒深有感触地表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萧山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路子认准了,就要坚定走下去。”眼下,这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为萧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