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 >  档案里的家国情怀 正文

陈赞:我还能工作的时候,应该为九亿人口着想

发布时间: 2022-06-06 16:27:16 来源: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 浙江省档案局 供稿

  【人物名片】
  陈赞(1919-1986),原名赵永堂,河北徐水县吴家庄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39年5月参加地下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投入水电建设战线工作,先后领导过北京官厅、建德新安江、桐庐富春江、衢州乌溪江、云和紧水滩等水电站建设,曾任官厅水电工程处党委副书记、新安江水电工程局党委副书记、书记,杭州钢铁厂党委副书记,水电部十二局党委书记等职。1986年9月3日,他因癌症医治无效,在新安江逝世,享年67岁。

陈赞.jpg

微信截图_20220530155540.png

树和儿:
  前些日子你来信并转来你哥嫂的来信。也接到你二哥的来信。杭州武汉我都回了信。还没有给你回信。因为一则这些天忙的很,二则我准备这几天到杭州去检查身体,后到新安江去一下,再当面跟你说,所以没有写信。
  你第二封信已收到了。
  我还准备本星期去杭州。先给你信上说一下吧。
  从北京回来,因一路感冒不好,闹了一些日子,这几天已恢复,一切尚好。
  我工作去向尚未定。那次到北京向电力部汇报,有过议论,有几个地方,但一个也没有决定。看来,几个月也不一定能决定下来。在没有决定前,我必须仍在本岗位上工作,既便离开时,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到哪里去,干什么,我都无所谓,杭州、上海、北京都行,其他地方也行。个人服从组织,服从工作需要,而不能要组织服从个人。我生在华北长在华北,在北方生活工作了约37年,到江南来又渡过20多年,南北方气候、生活习惯都能适应,这点你们不必担心。
  你们兄弟三人,树林定居在杭州,树来也是这种趋势,你,只有你可以随父母走,但你也有了朋友,怎么处理好你的事情便叫我费脑子,原来我并不清楚这件事。我回去再找你商量吧。
  你提到我年龄大了,身体不像过去,该享福了。这应该有正确的态度。我不适应水电站工地工作了,但别的工作还可以干,还没有到不能为党工作的时候。我首先应注意把自己的晚年也要献给党,直到不能工作的时候。党和国家对我本人待遇还是高的,生活也还好,而全国九亿多人口的生活水平还是低的,在我还能工作的时候,我就应该为九亿人口着想。因此,不能单单考虑个人的享受问题。你说,是不是应该这样?
  你还很年青,正是好好学习的时机,靠今后刻苦学习了。
  你妈妈近来好一些吗?
  此致

父 陈赞 
1979.12.17


  这是1979年12月17日,60岁的陈赞临近离休时,在衢州乌溪江水电站大坝的施工工地上,写给小儿子赵树和(陈赞当年干地下革命改名换姓,儿辈仍用原姓)的一封回信。干了一辈子的水电站建设,因为积劳成疾,陈赞得了肺气肿,却依然坚持每天在工地上奔波。
  心疼父亲的赵树和三兄弟便分别给父亲写信,劝他离休安享晚年。
  “没离休之前父亲就患肺气肿,走路爬高,就气喘得很厉害。我们当时写信给他,就是说劝他离开工地,离休以后,找个安稳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好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不要再奔波劳累了。”
  但是父亲陈赞却回信道,自己虽然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却“还没有到不能为党工作的时候”,“我应该为九亿人口着想,不能单单考虑个人的享受问题。”

陈赞的小儿子赵树和.jpg

  对于父亲的选择,现年63岁的小儿子赵树和也许是最能理解的,他是三兄弟中唯一继承父亲衣钵的,从水电站工地到科研所搞混凝土外加剂生产加工,一直在新安江工作。他能读懂父亲,这是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用一辈子书写的热血和情怀。
  “当时整个国家穷,缺电,要发展祖国的水电事业,那么就好好工作,拼命,无私奉献。他要听从组织安排,还想为水电事业,或者为别的党的工作再做点工作。就是他这一辈的情怀。”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赴新安江筹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

  新安江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自己施工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点,标志着浙江工业化起步的开始。
  然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财力、物力、设备、经验都十分缺乏,要建水电站,只能土法上马,最开始都是靠人工肩挑手挖出来的,工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手推出碴.jpg

  1956年冬,刚刚完成官厅水电站大坝建设的陈赞受上级调派,带领2500多号人,从北京奔赴浙江建德新安江,担任新筹建的新安江水利工程发电局党委副书记。
  “当时,我们国家从来没搞过那么大的,它比日本人搞的小丰满水电站规模还要大(一点)。当时苏联十月革命以后造的第一座水电站,也还没有新安江水电站大。当时新安江的发电量是60多万千瓦,在整个世界上也是说排在前茅的。”赵树和说。
  刚造好的官厅水电站废了那么大劲,发电量才不过3万千瓦,新安江水电站是它的20多倍,这样的一个大家伙该怎么弄?一开始,陈赞也直挠头,但他始终相信,只要敢拼敢干,没有干不成的。
  当时水电部十二工程局的一篇内部通讯中,记载了陈赞的一句名言:“不懂就学。咱中国人要有气魄,就是要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陈赞在局党代会上作报告.jpg

  为了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当时从全国各地调集了2万多名精兵强将,大家日夜苦战,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抬运砂石料,背水泥,推车,平仓振捣,凌空立模,重活、累活、脏活抢着干。傲风雪斗严寒,顶烈日战酷暑,风钻的“嗒嗒”声、撬挖出碴的号子声和汽车喇叭声汇成一支社会主义建设的交响曲,生产纪录不断刷新。
  “当时整个工地上所有的工人和干部都是扑在生产,没有家的概念的。一天有时下了班,也都在工地上休息,打个瞌睡爬起来又去干活的。”赵树和回忆说,“我父亲他也一天到晚都在工地,他的办公室离家也很近,但他从来也不回来,过年过节在家坐下来就吃个饭的时间好像都没有这个记忆。”

左一:陈赞.jpg

左一:陈赞

  在大坝浇筑中埋一立方米毛石就等于加一立方米混凝土。毛石可以就地取材,直接使用,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于是机关干部、警卫战士、医务人员、炊事员职工家属、以及水电学校的师生纷纷组成业余义务采石队。手举红旗,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将数百公斤重的坚硬石块采集起来运往大坝。大坝共埋毛石13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水泥3万余吨。
  水泥问题、特大洪水、苏联专家撤走……
  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建设历经艰难

  缺设备、缺经验,新安江水电站的施工全靠第一代建设者们摸着石头过河,还要克服很多难以预料的棘手困难。
  “比如水泥当时是来源很多,但是一开始没有保证用的是合格的火山岩水泥,这样造成了一块水泥浇好以后质量不过关,后来又炸掉了,整个工程停下来,再反映到周总理那里去。周总理就指示这里的总工、副总工,领导派人到北京向他汇报。当时他就说,水泥叫建设部负责,保证用南京水泥厂的高标号水泥,保证新安江水电站工程施工的供应。”
  按照工程进度,原本水电站计划提前在1959年10月1日正式发电,谁知,59年上半年,当地遭遇了接二连三的大洪水袭击,水电站左岸坝头突然塌方,20多万方碎石填满了施工中的基坑,无数个日夜的劳动成果瞬间被毁。
  也是在这一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苏联专家相继撤走,水电站的建设只能靠自己摸索。

新安江水电站第一代建设者集体.jpg

新安江水电站第一代建设者集体

  然而眼前的困难并没有将建设者们打倒。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陈赞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在艰苦的环境下撸起袖子拼命干。
  赵树和说:“打风钻那时候,灰尘没有散尽,人就冲进去干活了。他们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那么拼命的干的。”

女风钻工.jpg

女风钻工

  1959年9月21号,大坝下闸蓄水;1960年4月22日,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原定5年工期终于提前一年零八个月完成。同时向浙西地区110千伏系统送电;同年9月26日,并入“新—杭—沪”220千伏系统向华东电网送电。新安江水电站也由此成为当时我国发电容量最大的水力发电厂。在新安江水电站建设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1959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建设工地视察,并亲笔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新安江水库泄洪.jpg

新安江水库泄洪

  “变水害为水利、造福子孙后代
  是我最大幸福”

  在赵树和儿时的记忆当中,对父亲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他刚出生两个月,父亲陈赞就从北京官厅水库调到新安江,一去就是四年,期间没有回过一趟徐水老家。周恩来总理曾握着他的手说:“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后来赵树和跟着母亲与两个哥哥举家迁到新安江,和父亲团聚,却依然很难见到父亲的影子。
  “家就在大坝边上,不仅在边上,就隔一条马路他也不回来。回到家里也是很严肃的。基本上不跟我们说什么东西,有时候吃两顿饭马上就走了。”

赵树和三兄弟.jpg

赵树和三兄弟

  新安江水电站工程结束后,父亲陈赞和工程局其他领导又马不停蹄率领建设大军转战富春江,直至文革爆发。
  1972年初,陈赞被分配到杭州钢铁厂,担任党委副书记。但心里始终眷念着水电站,日思夜想回到工地,当时的一篇内部通讯记载了他的原话:“要干就干改天换地的事业,累也累个舒坦,干成一项工程,就像攻下敌人一个碉堡,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我虽然五十来岁了,还可以干他两个电站。”
  有人对他很不理解,劝他说:“山沟里那么艰苦,哪如在杭州好?”陈赞说:“对我来说,变水害为水利,造福子孙后代,是我最大幸福,当我看到一条江河被征服,一座电站建起来,自己受多大累、多大委屈也高兴,人生有这么几次,也就不算白活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生活安逸,那就太低级了,应该为人类、为了民族的利益做出一点事情来,哪怕是流血流汗,都是值得的。”
  终于陈赞如愿以偿,回到工程局,奔赴衢州建设乌溪江水电站,一干又是五六年。也就是在那儿,他给小儿子赵树和写了这封回信,不想心安理得地安享晚年,还想为国家的水电站事业贡献余力。于是,当乌溪江水电站大坝建成后,60岁的他又风尘仆仆赶赴丽水云和,建设紧水滩电站,直到1984年才正式离休。
  魂归千岛湖
  1986年9月3日,陈赞因癌症医治无效,在新安江去世,享年67岁。病危期间,他亲笔写的3点遗愿让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1、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2、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在千岛湖内,作为永久归宿;3、家属及子女不得向组织提任何额外要求。

image.png

  赵树和说,这就是他的父亲,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中国水电事业,直到生命的尽头,魂归一池碧水。
  “他对党忠诚,对自己自己要求,对子女的要求也严。你就好好工作,不要给党添麻烦,踏踏实实做一个正直的人。”
  如今小儿子赵树和也已从水电部十二工程局科研所退休,就住在新安江,守着当年父辈们头顶青天、脚踏荒滩、一步一个脚印浇筑起来的历史丰碑。
  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如今火电、水电……电厂规模越来越大,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经过扩容改造后的新安江水电站已经不是主力电厂了,主要承担华东电网的调频调峰任务,但是它安全运转了59年,发电量累计达800亿千瓦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为建设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积累了宝贵经验,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当年一代水电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
  赵树和说,现在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为新安江水电站第一代建设者建碑立传。
  “80岁以上的还有200多个在新安江,就我们十二局退休的。现在就是说希望为新安江水电站第一代建设者建纪念碑和纪念馆,他们的拼搏感动了我们,也争取感动下一代,再下一代去,能够把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专家点评】
  作为一个1939年便参加了地下革命的老水电人陈赞的这封写给他的小儿子的信,读来所以会令人肃然起敬,端在于,面对三个儿子先后分别写信力劝他离休治病养老(陈赞这封信写于1979年12月17日。其时他已年满60且患有肺气肿,正担任水电部十二局党委书记一职),他表达了一个老革命者特有的风范,他明确告诉他们,第一:“在工作去向未定的情况,必须仍在本岗位上工作,即使离开时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第二:“今后到哪里去干什么,个人服从组织服从工作需要而不能要组织服从个人”;第三:“我们应该注意把自己的晚年也要贡献给党,直到不能工作的时候”;第四:“在我还能工作的时候,我应该为九亿人口着想,不能单考虑个人享受的问题。”如果有人要问究竟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也许可以给他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请读读上引这些文字吧。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曹文彪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 浙江省档案局 供稿

编辑: 谈佳轶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陈赞(1919-1986),新中国成立后,投入水电建设战线工作,1986年9月3日因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7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