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 >  档案里的家国情怀 正文

沈韦宁:给爷爷茅盾的一封家书

发布时间: 2022-06-06 16:27:09 来源: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 浙江省档案局 供稿

  【人物名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人。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新中国文化部第一任部长。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这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image.png

茅盾先生在创作

韦宁写给爷爷茅盾先生的一封家书(节选)

  ……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近40年了,似乎如此遥远,但我⼉时和他在⼀起的⼀些家常琐事却时⽽清晰可⻅、历历在⽬。转眼⾃⼰也是年过半百的⼈了。都说⼈越⽼,对越遥远的记忆就越清楚,也许真是这样。
  亲爱的爷爷,从前我⼀直在你身边,⽆需写信。任何时候我要找你,你不是在书房的写字台前,就是躺在床上看书。现在要给你写信,纵有千⾔万语,却不知如何开⼝。我知道你不会因为我没有做出⼀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责备我;我知道在我⽣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仍会像当年我学诗词韵律和写⼤字时那样⼿把⼿,耐⼼细致地教导我;我知道对于我犯的错误,你还会严肃认真地让我保证改过并不再重犯,语重⼼⻓地告诫我;我知道当我取得⼀点成绩的时候,你都会诚恳地⿎励我;我知道你会像从前帮我养猫,喂⻦⼀样宽容地接受我的兴趣和嗜好,像朋友⼀样的⽀持我。
  爷爷,尽管我现在再也不能像在你身边那样得到你的溺爱和庇护,受到你的审视和教训,但我始终遵循你的教导,⼀直努⼒做⼀个⼼怀坦荡,公正不阿的正直的⼈。
  这是⼀封永远寄不出去的家书。但是它包含了我对爷爷的爱;对他的敬佩;对因⾃⼰的⽆知,没能更多的利⽤和他在⼀起的时间⽽产⽣的遗憾;以及对他⽆限的思念。


永远爱你的,⼩宁


  这封家书写于2019年6月,是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家书,因为距离茅盾先生去世已有38年;这封家书也打开了茅盾孙子沈韦宁尘封的记忆,给我们展示了一代文豪巨匠茅盾平凡的一面。

image.png 

茅盾和沈韦宁三姐弟

  爷爷的桌子边,有个鸡毛掸子
  “我爷爷那时候写书比较忙,家里地方也非常的小,小孩要吵的话,他就写不了东西,他就拿着一个鸡毛掸子放在旁边,小孩吵闹,他就拿鸡毛掸子敲敲桌子、敲敲门,提醒他们,也不是真的打人”。
  沈韦宁小时候很淘气,喜欢玩水。有一次,他在洗澡间里玩水,爷爷看到了,就劝他天太冷不要玩水,以免生病,但是沈韦宁就是不听,爷爷说爷爷的,他玩他的。一向温和的爷爷生气了,转身就去拿鸡毛掸子。“爷爷从来都很和蔼,对我没有任何的威慑力;那一次,爷爷是真的生气了。但是最后,那鸡毛掸子也没有落在我身上。”
  在沈韦宁的记忆中,这是爷爷唯一一次对他生气。
  茅盾先生对孩子很严厉,有问题,他会跟孩子沟通,但是从没有发过脾气。上高中时,沈韦宁跟爷爷住在一起,有时候放学回家,会先去玩而把作业抛诸脑后,几次被抓包后,爷爷也只是认真的跟他强调:做事情要分主次。“也许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训斥过人,所以他严肃地说一件事的时候,对于我来说就是应该注意的一件事。”
  爷爷是“儿孙奴”
  生活中的茅盾先生,和我们身边的许多老人一样,是位名副其实的“儿孙奴”。
  茅盾先生的长孙女沈迈衡幼小的时候,让茅盾先生学鸭子走路,他就把手摆着学鸭子走,嘎嘎地叫,孙女不喊停,他就一次一次地做,直到觉得太累了才说“饶了我吧”;孙女要学外语,英国教材特别不好找,茅盾先生就找朋友借书,一笔一划的把教材给抄下来。
  而对于沈韦宁来说,爷爷更像是他的朋友,有什么事都会帮着他。小时候的沈韦宁,喜欢养蟋蟀、养小鸟,父亲觉得这是玩物丧志,把蟋蟀倒进厕所给冲掉;但是爷爷却不赞成这种做法,反而还支持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帮他养猫喂鸟;沈韦宁想写大字,爷爷就找出字帖,握着沈韦宁的手,一撇一捺地教他。
  和爷爷在一起,孩子们都觉得心情放松,没有压力,爷爷的教育理念,沈韦宁牢记心间:“爷爷觉得教育我们应该是我父母的责任,所以他一直没有过多的跟我们说大道理。但是言传身教,从他做学问到做人,他一直是一个正直的人,他的教育理念,也影响着我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也是给孩子尽可能的帮助。告诉她们如何做人,比去具体固定她某一个爱好更重要。”
  替爷爷回家看看
  茅盾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用笔尖辛勤耕耘六十多年,写下了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一千多万字的不朽作品,他一生都在用文字的力量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前进。
  在沈韦宁的回忆中,晚年时候的爷爷心中有些遗憾:以前是战乱回不了家。而建国以后是忙,所以没有更多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当时的沈韦宁还不能理解爷爷的心情,但是随着自己年龄增大,长期住在美国,对家乡的思念也更加的深刻。所以,只要有机会可以回国,除了去看望在北京的妹妹外,更多的时候,沈韦宁选择回老家乌镇:“现在更多的是回家乡去看一看,帮爷爷弥补心中的遗憾,也算是另一种怀念他的方式。”

image.png 

 
  【专家点评】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等,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人。他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临终前,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乌镇故居,是茅盾出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从他出生至1909年离乡求学,在这幢故居中生活了13个春秋。此后,几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他的母亲。1940年他的母亲去世以后,其他亲属也相继去外地定居,从此便切断了他与故乡联结的纽带,故居房屋也陆续租给了居民居住。1977年春,当地政府动员住户腾出了后园的三间平屋,加以修缮保护。1981年3月茅盾逝世后,乌镇茅盾故居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朱健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 浙江省档案局 供稿

编辑: 谈佳轶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详情]

>>